中华民族发祥于黄土高原,主要在陕西、河南、河北、山西、甘肃等地,然后逐渐沿黄河两岸向东发展,散布于中原地区及其北部地区。中华民族有黄帝和炎帝两大支系。黄帝发祥于泾河流城的姬水,故黄帝姓姬;炎帝生于渭河流域的姜水,故炎帝姓姜。《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崆峒,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徒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从这些记载可知,黄帝经常出征,迁移不定,他东到大海,西到陇右,北至大漠南北,南达长江。他生于寿丘,居于轩辕之丘,与炎帝部落战于阪泉之野,与蚩尤战于涿鹿,殁葬于桥山。黄帝战败炎帝部落之后,势力大增,黄帝姬姓部落与炎帝姜姓部落联合,拥戴黄帝为领袖,炎黄二帝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炎帝和黄帝这两位古帝王,是中国最早的有姓者,但类帝只传有姜姓一系,而黄帝却分行出许多姓,廖姓就是黄帝分衔出来的一 支。主要世系为:飂叔安先祖世系:黄帝-昌意-颛项-称-老童(亦名卷章)-吴回–陆终-樊(昆吾,陆终长子)-飂叔安。飂叔安是黄帝的9世孙。飂叔安封于古飂国(古飂国地处今河南省唐河县湖阳镇),子孙以封国为姓氏,称廖姓。皋陶先祖世系:黄帝-昌意-颛项-大业-女华-皋陶。皋陶是黄帝的6世孙。后子孙以封国为姓。
伯廖先祖世系:黄帝-玄器-蠕极-帝喾–后稷(姬姓)-不密-鞠陶—公刘-庆节-皇仆-弗差-级险-公非-高图-高侔-亚園-公叔祖类-古公亶父-季历-姬昌(周文王)-伯廖。伯廖也是黄帝的嗣裔。周武王灭商后同时并吞了古飂国,并封其弟伯廖于古越国之地,子孙以封国为氏(一说子孙以伯廖的名为姓),后为廖姓。
从上列世系可知,廖姓是黄帝的直系子孙,是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古廖字有几种写法,如飂、蓼、鄝。各廖字虽属音谐字异,但各有时代色彩。
飂:原是风名。古人分季节风为四种:东方曰滔风,南方曰巨风,北方曰寒风,西方曰飂风。参见《吕氏春秋.有始》:“庭,迅疾貌。”即是高速度的强劲西风。古代有一支氏族, 生活于空旷且多风暴的西部地区,他们露宿野处,常在飂风来时,进行狩猎,因被称为飂族,是为廖姓之起始。
蓼:按字义言,是蓼科植物,有水蓼、荭蓼等。按姓氏术语而言,飂,去“风”加“艹.”为蓼,姓蓼氏,以示飂族已由狩猎进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时代。
鄝:蓼去“艹”加“阝”为鄝。右“阝”古字为“邑”。邑即小城镇,引申为领地。说明蓼姓已从游牧生活,进入农业定居,而且有了自己的住屋和地盘。
廖:飂去“风”加“广”为廖;蓼去“艹”加“广”为廖;鄝去“阝”加“广”为廖。发展到鄝去“阝”加“广”为廖时,说明廖姓不但有了领地,而且是“高宫室,广苑圃”,所谓“齐民岁增,辟土地广”。廖姓人世代相传,已拥有大量的人口( 奴隶)和广阔的土地;其上层人物,已成了贵族阶层。东周惠王时,“王使召伯廖赐齐王命,且请伐卫"(见《左传,鲁庄公二十七年》,鲁庄公二十七年为公元前667年)。廖姓人当了周王的钦差大臣,富贵荣华,显赫当时。因此,“飂"“蓼”“鄝”改为廖。廖字就具有荣华富贵之意。
廖姓起源主要有如下几支(后续)
来源:《中国廖氏通史》
宝坤取名斋,为您量身打造宝宝佳名,是您宝宝取名不二的选择,添加微信:abao21666 备注:宝坤免费送您10个好名!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kqmz.com/8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