喿「喿」001
2022-03-21 12:13·语料汇总
喿名,◆猶盛名。○[清][鈕琇]《觚賸?惠士陳言》:“負十四載之喿名,僅凝香於臥閣。”
喿「譟」029
2022-05-15 08:57·语料汇总
兵譟(兵噪),◆軍隊嘩變。○《明史?神宗紀一》:“[鄖陽]兵譟,巡撫都御史[李材]罷。”○《清史稿?裕憲親王福全傳》:“貝勒[阿敏]棄[永平],[代善]使[朝鮮],不遵旨行事,[英親王]以兵譟,皆取口供,今應用其例。”
大譟,◆见“大噪”。
抵譟(抵噪),◆觸犯而引起喧鬧。○《新唐書?陸贄傳》:“故忘身效節者抵譟於眾,僨軍緩救者畜姦不畏,褒貶稱毀,紛然相亂。”
忿譟(忿噪),◆忿怒叫嚷。○[明][宋濂]《故溫州路總管府判官宣君墓志銘》:“天大雨,民與軍爭簦……[彥昭]命裂而為二,並驅出,使吏卒踵其後。軍忿譟不已。”
鼓譟(鼓譟),◆見“鼓噪”。
呵譟(呵噪),◆眾聲呼叫。○《漢書?王莽傳下》:“﹝公﹞忽於詔策,離其威節,騎馬呵譟,為狂刃所害,烏呼哀哉!”[顏師古]注:“忽,謂怠忘也。譟,群呼也。”
合譟(合譟),◆見“合噪”。
呼譟(呼譟),◆亦作“呼噪”。◆1.嘈雜地叫喊;喧嚷。○《後漢書?耿純傳》:“﹝敢死二千人﹞繞出賊後,齊聲呼譟。”○[宋][文天祥]《<高沙道中>詩序》:“二十餘騎遶林呼噪。”○《東周列國志》第八二回:“陣方合,[范蠡]、[泄庸]兩翼呼噪而至。”○[茅盾]《子夜》七:“他真是被交易所裏的呼噪和汗臭弄昏了。”◆2.眾鳥鳴叫。○[清][沈初]《西清筆記?庶品》:“又製飛雀,呼噪逼真,西洋工匠之巧如此。”○[曹禺]《原野》第一幕:“外面霧裏的烏鴉在天空盤旋,盤旋,悽惶地呼噪。”◆3.謂歡呼。○[元][鄭廷玉]《金鳳釵》第二摺:“立丹墀,未呼噪。恰待揚塵舞蹈,謝君恩展腳舒腰。”
譏譟(讥噪),◆譏呵喧鬧。○《新唐書?后妃傳上?則天武皇后》:“后乃製《外戚誡》獻諸朝,解釋譏譟。於是逐[無忌]、[遂良],踵死徙,寵煽赫然。”
叫譟(叫譟),◆見“叫噪”。
驚譟(驚譟),◆亦作“驚噪”。◆驚異鼓噪。○《後漢書?五行志二》:“﹝[延熹]﹞九年三月癸巳,京都夜有火光轉行,民相驚譟。”○《晉書?五行志中》:“[太安]元年,[丹陽][湖熟縣][夏架湖]有大石,浮二百步而登岸,民驚噪相告曰‘石來’。”○[明][劉基]《秦女休行》:“市人驚譟塵土沸,邏卒奔走馳金吾。”
狂譟(狂譟),◆見“狂噪”。
雷譟(雷譟),◆見“雷噪”。
怒譟(怒噪),◆憤怒喧嘩。○《宋史?趙挺之傳》:“[哲宗]即位,賜士卒緡錢,郡守貪耄不時給,卒怒譟,持白梃突入府。”
誚譟(诮噪),◆譴責和譏刺。○《後漢書?方術傳論》:“至乃誚譟遠術,賤斥國華,以為力詐可以救淪敝,文律足以致寧平。”
群譟(群譟),◆聚眾騷擾。○[唐][皇甫枚]《三水小牘?王知古》:“[洛陽]四旁翥者走者,見皆識之,必群噪長嗥而去。”○《宋史?鄭戩傳》:“令既下,兵民相扇動,數千人邀走馬承受訴……又群譟州門,守門者拒,不得入。”
騰譟(腾噪),◆喧騰叫嚷。○《新唐書?李光顏傳》:“[光顏]聞賊至,料兵以赴,[邠]人慢言忷忷,騰譟不肯行。”○[林紓]《與姚叔節書》:“近者其徒某某,騰譟於京師,極力排娼[姚氏],昌其師說。”
囂譟(嚣噪),◆喧鬧。○[梁啟超]《俄羅斯革命之影響》二:“乃不忍於民間少數之囂譟,襲前代之覆轍,欲以威力撲滅之。”
譟變(噪变),◆嘩變。○[章炳麟]《中華民國解》:“遷怒貤憎及於[漢]族吏治,稍有不適,則譟變隨之。”
譟叫(噪叫),◆大聲叫喊。○[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二》:“又吟曰‘黃葉’,甫得二字,忽聞譟叫聲,霍然而悟,則漁艇打槳相呼也。”
譟聚(噪聚),◆喧囂群集。○[唐德宗]《西平王李晟東渭橋紀功碑》:“賊[泚]畜姦,覷隙乘便,餌誘貪卒,扇結暴徒,伺其不虞,譟聚犯闕。”○《資治通鑒?唐則天后聖曆元年》:“監察御史[裴懷古]從[閻知微]入[突厥],[默啜]欲官之,不受。囚,將殺之,逃歸;抵[晉陽],形容羸悴。突騎譟聚,以為間諜,欲取其首以求功。”
譟口(噪口),◆謂眾口傳誦。○[宋][王令]《再寄滿子權》詩之二:“鋪陳君所詩,譟口雷鼓振。世多俗耳既莫告,當冀上帝依稀聞。”
譟擾(噪扰),◆喧嚷攪擾。○[明][謝肇淛]《五雜俎?事部一》:“余嘗見取富室之女者……曾不數時,奩橐俱罄,怨天尤人,譟擾萬狀,或以破家,或以亡身。”
譟聲(噪声),◆呼噪之聲。○[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三》:“一士人夜坐納涼,忽聞屋上有譟聲,駭而起視。”
譟險(噪险),◆浮躁尖刻。譟,通“躁”。○《韓非子?詭使》:“社稷之所以立者,安靜也,而譟險讒諛者任。”一本作“躁險”。
譟言(噪言),◆大聲喧嚷。○[清][蒲松齡]《聊齋志异?嫦娥》:“甲譟言:‘四支已冰,焉有生理!’”[清][蒲松齡]《聊齋志异?菱角》:“一夜,譟言寇至,即並張皇四匿。”
譟詐(噪诈),◆狡猾奸詐。譟,通“劋”。○《韓非子?說疑》:“去此五者,則譟詐之人不敢北面談立,文言多,實行寡,而不當法者,不敢誣情以談說。”
譟暴,◆暴躁;急躁。譟,通“躁”。○明张岱《五异人传》:“弟萼,初字介子,又字燕客……母王夫人,止生一子,溺愛之,養成一譟暴鼈拗之性。”
諠譟(諠噪),◆喧嘩;吵鬧。○《瑜伽師地論》卷三三:“種種品類,諸眾集會,所出種種雜類音聲,名諠譟聲。”○《資治通鑒?唐僖宗光啟三年》:“是日,[駢]登[延和閣],聞諠譟聲,左右以[師鐸]之變告。”○[清][夏燮]《中西紀事?五口釁端》:“相與諠譟。”
喿「藻」091
2022-05-07 10:04·语料汇总
振藻,◆謂顯揚文采。○[三國][魏][曹植]《與楊德祖書》:“昔[仲宣]獨步于[漢]南,[孔璋]鷹揚于[河]朔,[偉長]擅名于[青]土,[公幹]振藻于海隅。”○《晉書?皇甫謐傳》:“方今同命並臻,饑不待餐,振藻皇途,咸秩天官。”○[唐][權德輿]《酬穆七侍郎早登使院西樓感懷》詩:“夫君才氣雄,振藻何翩翩。”
藻舟,◆畫舫。○《文選?顏延之<車駕幸京口三月三日侍游曲阿後湖作>詩》:“神御出瑤軫,天儀降藻舟。”○[李善]注:“藻舟,畫舟也。”
藻仗,◆華美的儀仗。○《宋史?樂志十》:“藻仗星陳,睟容金鑄。”
藻玉,◆帶彩紋的玉。○《山海經?西山經》:“﹝[泰冒之山]﹞[浴水]出焉,東流注于[河],其中多藻玉,多白蛇。”○[郭璞]注:“藻玉,玉有符彩者。”○[南朝][梁][蕭子云]《玄圃園講賦》:“藻玉摛白,丹瑕流赤。”
藻思,◆做文章的才思。○[晉][陸機]《文賦》:“或藻思綺合,清麗千眠。”○[唐][錢起]《和萬年成少府寓直》:“赤縣新秋夜,文人藻思催。”○[清][劉大櫆]《<海舶三集>序》:“翩然而藻思翔,蔚然而鴻章著。”
藻飾(藻饰),◆1.修飾;裝飾。○《晉書?嵇康傳》:“身長七尺八寸,美詞氣,有風儀,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飾。”○[唐][劉禹錫]《楚望賦》:“熙熙藹藹,藻飾群形。”○《明史?吳廷舉傳》:“衣敝帶穿,不事藻飾。”○[清][薛福成]《出使四國日記?光緒十七年二月十四日》:“牆上藻飾精美,山上古宮,此其僅存者矣。”◆2.修飾文詞。○[晉][葛洪]《抱樸子?黃白》:“且此內篇,皆直語耳,無藻飾也。”○[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情采》:“[莊周]云‘辯雕萬物’,謂藻飾也。”○[柯靈]《香雪海?訪問秋瑾的鄉親》:“她的詩不假藻飾,可是感情磅礡,豪氣逼人。”
藻密,◆措詞精密。○[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體性》:“[平子]淹通,故慮周而藻密。”○[元][辛文房]《唐才子傳?韋應物》:“音韻婉諧,屬對藻密。”○[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十四:“﹝[西泠]十子﹞所作詩文,淹通藻密,符采爛然。”
藻率,◆亦作“藻繂”。◆古代便於附着圭、璋等玉器的裝飾用的墊子。用皮革製成,上面畫雜彩花。○[漢][張衡]《東京賦》:“火龍黼黻,藻繂鞶厲。”一說,“藻率”為二物。○[清][王紹蘭]《王氏經說?左傳?藻率》:“率、帥古多通用,此傳借率為帥,當以帥為正字。藻以藉玉,帥以刷玉,明是二物,[杜預]不知率之為帥,誤以藻率為一。”按,《說文?巾部》:“帥,佩巾也。”
藻練(藻练),◆修養磨練。○[晉][束晰]《讀書賦》:“藻練精神,呼吸清虛。”
藻麗(藻丽),◆1.華麗;艷麗。○《宋書?顏延之傳》:“[延之]與同府[王參軍]俱奉使至[洛陽],道中作詩二首,文辭藻麗。”○[唐][姜公輔]《白雪照春海賦》:“惟春色也嘉夫藻麗,惟白雲也賞以清貞。”○[王闓運]《<桂陽州志>序》:“百里清朗,文化藻麗。”◆2.指華麗的文詞。○[晉][葛洪]《抱樸子?君道》:“瞻藻麗之采粲,則慮賦斂之慘烈。”○[宋][蘇舜欽]《<石曼卿詩集>序》:“操筆之士,率以藻麗為勝。”○[胡薀玉]《<中國文學史>序》:“他如[易堂]諸子,力治古文,易藻麗為縱橫,運才華於氣韻。”
藻厲(藻厉),◆整飾與磨煉。指人砥礪名節。○《三國志?吳志?劉繇等傳論》:“[劉繇]藻厲名行,好尚臧否。”○《南史?江夷傳》:“[夷]少自藻厲,為後進之美。”
藻朗,◆清麗鮮明。○[漢][班固]《典引》:“審言行於篇籍,光藻朗而不渝耳。”○[三國][魏][曹植]《文帝誄》:“才秀藻朗,如玉之瑩。”
藻鏡(藻镜),◆同“藻鑑”。◆[隋][江總]《讓尚書僕射表》:“藻鏡官方,品才人物。”○[唐][劉知幾]《史通?品藻》:“申藻鏡,別流品。”
藻井,◆我國傳統建築中天花板上的一種裝飾處理。一般做成圓形、方形或多邊形的凹面,上有各種花紋、雕刻和彩畫。○《文選?張衡<西京賦>》:“蒂倒茄於藻井,披紅葩之狎獵。”○[薛綜]注:“藻井,當棟中交木方為之,如井幹也。”○[唐][李白]《明堂賦》:“藻井綵錯以舒蓬,天窗赩翼而銜霓。”○[鄧友梅]《荒寺?由頭》:“壁畫藻井,十分莊嚴絢麗。”
藻鑑(\藻鉴),◆亦作“藻鑒”。◆1.品藻和鑒別(人才)。○[唐][劉禹錫]《上門下武相公啟》:“藻鑒之下,難逃陋容。”○《剪燈餘話?瓊奴傳》:“特召二生,仍請前輩之善藻鑑者,使潛窺之。”○[清][顧炎武]《輓殷公子岳》詩:“憶昔過從日,偏承藻鑑殊。”◆2.引申為擔任品評鑒別人才的職務。○[唐][杜牧]《崔璪除刑部尚書制》:“擢任藻鑑,旋職牢籠,材皆適宜,官無逋事。”
藻鑒(藻鑒),◆見“藻鑑”。
藻兼,◆傳說中的水木之精。○[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東方朔]﹞曰:‘其名為[藻兼],水木之精也。夏巢幽林,冬潛深河;陛下頃日頻興造宮室,斬伐其居,故來訴耳!’”
藻藉,◆1.文飾,掩飾。○《舊五代史?唐書?張承業傳》:“[盧質]雖或縱誕,[莊宗]終能容之,蓋[承業]為之藻藉也。”◆2.彩色玉墊。○《樂府詩集?郊廟歌辭十二?漢宗廟樂舞辭》:“熒煌昇藻藉,肸蠁轉珠櫳。”○[唐][杜甫]《朝獻太清宮賦》:“翠蕤俄的,藻藉舒就。”
藻火,◆1.古代官員衣服上所繡作為等差標志用的水藻及火焰形圖紋。○《書?益稷》:“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繡,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孔]傳:“藻,水草有文者。火為火字。”○[孔穎達]疏引[鄭玄]曰:“宗彝也,藻也,火也,粉米也,黼也,黻也,此六者紩以為繡,施于裳也。”○[唐][韓愈][李正封]《晚秋郾城夜會聯句》:“命衣備藻火,賜樂兼拊搏。”○[宋][莊季裕]《雞肋編》卷上:“﹝[米芾]﹞有好潔之癖,任太常博士,奉祠太廟,乃洗去祭服藻火,而坐是被黜。”○[清][鄭任鑰]《春蠶詞》:“不辭小婦閨中苦,願作山龍藻火裳。”◆2.借指官服。○[宋][葉適]《題賈儼不忘室》詩:“子質復粹美,藻火兼佩珂。”○[康有為]《故四品卿銜軍機章京參預新政刑部主事劉君光第》詩:“改元設參謀,明堂燦藻火。”
藻行,◆品行。○[唐][白居易]《與吐蕃宰相缽闡布敕書》:“卿器識通明,藻行精潔。”
藻翰,◆1.美麗的羽毛。○[晉][潘岳]《射雉賦》:“摛朱冠之赩赫,敷藻翰之陪鰓。”◆2.華麗的文辭;文章。○[唐][韋應物]《送劉評事》詩:“聲華滿[京洛],藻翰發陽春。”○[清][魏源]《<詩比興箋>序》:“自《昭明文選》專取藻翰,[李善]《選注》專詁名象,不問詩人所言何志,而詩教一敝。”○[清][譚嗣同]《仁學》三三:“故夫[江]、[淮]、[大河]以北,古所稱……詩書藻翰之津塗也,而今北五省何如哉!”
藻采,◆文采,辭采。○[宋][范鎮]《大報天賦》:“錯文以章藻采兮,四會五達之莊。”○[章炳麟]《文學說例》:“蓋[勝]既率意奏陳,退而撰次本言,施以藻采,史官傳述,遂若造膝所陳,語本若爾。此所謂文辭也。”○[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第四篇:“實則《離騷》之異於《詩》者,特在形式藻采之間耳。”
藻拔,◆謂辭藻出眾。○《晉書?文苑傳?袁宏》:“﹝[謝尚]﹞會[宏]在舫中諷詠,聲既清會,辭又藻拔。”
韻藻(韵藻),◆有韻律的詞語。多指詩詞。○[清][劉大櫆]《<海日樓詩>序》:“[慈谿][周君][東五],自負其氣,浩然而莫禦,窅然而深藏,讀書穿貫今古,以流為韻藻,卓犖輝光,稱其胸中之志意。”
雲藻(云藻),◆華麗的文采。○《藝文類聚》卷五九引[漢][應瑒]《撰征賦》:“摛雲藻之雕飾,流輝采之渾黃。”○[晉][孫綽]《蘭亭》詩之二:“攜筆落雲藻,微言剖纖毫。”○[唐][沈佺期]《同工部李侍郎適訪司馬子微》詩:“紫微降天仙,丹地投雲藻。”
玉藻,◆1.古代帝王冕冠前後懸垂的貫以玉珠的五彩絲繩。○《禮記?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後邃延,龍卷以祭。”○[孔穎達]疏:“天子玉藻者,藻,謂雜采之絲繩,以貫於玉,以玉飾藻,故云玉藻也。”○[晉][陸雲]《九愍?悲郢》:“振華冕之玉藻,樹象軒之高蓋。”◆2.借代天子。○[唐][曹唐]《三年冬大禮》詩之四:“千官不起金縢議,萬國空瞻玉藻聲。”◆3.喻佳篇,佳作。○《文選?陸機<文賦>》:“彼瓊敷與玉藻,若中原之有菽。”○[李善]注:“瓊敷玉藻,以喻文也。”
魚藻池(鱼藻池),◆古代池名。(1)[唐]時池。○[唐]故禁苑內,今[陝西省][長安縣]北。○[唐][王建]《三台?宮中》詞之一:“[魚藻池]邊射鴨,[芙蓉苑]裏看花。”(2)[金][明]時池。故址在今[北京市][崇文門]外西南。
魚藻(鱼藻),◆1.即水藻。語本《詩?小雅?魚藻》:“魚在在藻,有頒其首。”○[鄭玄]箋:“藻,水草也。”○[南朝][宋][孝武帝]《濟曲阿後湖詩》:“驚瀾翻魚藻,赬霞照桑榆。”◆2.見“魚藻池”。
逸藻,◆華麗的辭藻。○《藝文類聚》卷八九引[晉][傅咸]《舜華賦》:“朝陽照灼以舒暉,逸藻采繁而光明。”○[唐][李白]《陳情贈友人》詩:“多君騁逸藻,掩映當時人。”○[明][呂天成]《曲品》卷上:“[吳叔華]逸藻出於世家。”○[清][朱彝尊]《邁陂塘?贈吳天章》詞:“紛紛日下柴車至,逸藻[吳郎]希有。”
豔藻(艳藻),◆指華美的詩文。○[明][沈德符]《野獲編補遺?著述?祝唐二賦》:“[成化]、[弘治]年,[吳中][祝枝山]、[唐六如]先後負雋聲,饒豔藻。”
玄藻,◆美妙的文詞。○[唐][皮日休]《奉和魯望上元日道室焚修》:“明真臺上下仙官,玄藻初吟萬籟寒。”
脩藻(修藻),◆修飾文辭。○[明]徐渭《代賀張相公啟》:“某叨奉摳趨,不勝踴躍,顧因遐遠,徒切瞻依,肅共脩藻之儀,敬效食芹之獻。”
雄藻,◆氣勢雄闊、才情橫溢的辭章。○[唐][王勃]《與契苾將軍書》:“[伯喈]雄藻,待[林宗]而無愧。”○[宋][范仲淹]《祭陝府王待制文》:“纔十五而器成,獻雄藻於丹墀。”○[明]徐渭《知清豐沈公祀碑》:“至公為士,以文名吾[浙]中;然文主於雄藻,類《西京》。”
鮮藻(鲜藻),◆1.指水藻。○[晉][陸機]《從軍行》:“夏條集鮮藻,寒冰結衝波。”◆2.華麗的裝飾。○[晉][葛洪]《抱樸子?酒誡》:“故惑目者必逸容鮮藻也,惑耳者必妍音淫聲也。”
仙藻,◆雪的別名。○[唐][李嶠]《游禁苑陪幸臨渭亭遇雪應制》詩:“六出迎仙藻,千箱答瑞年。”○[唐][張說]《奉和聖制<野次喜雪>應制》:“欲驗豐年象,飄搖仙藻來。”
文藻,◆1.水草。○[明][夏完淳]《謝康樂游山》詩:“石蘚碧幛開,文藻曲波冷。”○[王闓運]《會試萍始生賦》:“隱文藻與冰苔兮,若攬秀之可餐。”◆2.詞彩;文彩。○《三國志?魏志?文帝紀》:“[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唐][劉知幾]《史通?覈才》:“但自世重文藻,詞宗麗淫,於是[沮涌]失路,[靈均]當軸。”○[明]徐復祚《投梭記?哭友》:“想着你綰銀黃飄飄氣燁,想着你抒文藻翩翩錦纈。”○[劉師培]《文說》:“自此以降,文藻空存,非復[屈][宋]之旨矣。”◆3.指文章;文字。○《北齊書?儒林傳?馬元熙》:“少傳父業,兼事文藻。”○[唐][陸法言]《<切韻>序》:“今返初服,私訓諸弟子,凡有文藻,即須明聲韻。”
天藻,◆1.謂天仙所書文字。○《漢武帝內傳》:“受而不敬,是為慢天藻。”◆2.稱天子的文章。○[唐][陳子昂]《為陳御史上奉和秋景觀競渡詩表》:“帝歌爰作,天藻攸彰。”○[明][唐順之]《和陳編修約之禁中雪詩》之二:“亦知聖主揮天藻,不羨[周]家《黃竹》詞。”
速藻,◆指速成的詞藻。喻為文敏捷,揮筆立就。○《宋書?自序》:“[璞]([沈璞])嘗作《舊宮賦》,久而未畢,[濬]([始興王][濬])與[璞]疏曰:‘卿常有速藻,《舊宮》何其淹耶,想行就耳。’”[清]徐嘉《論詩絕句》之四七:“[南華]速藻采斕斑,畫亦[南宮][北苑]閒。”○[李詳]《藥裹慵談》卷六:“[陳]([陳散原])之沉思苦吟,視[樊]([樊雲門])[易]([易順鼎])之速藻,亦有間焉。”
水藻,◆1.水生藻類植物名。又名馬藻。○[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八?水藻》:“水藻,葉長二三寸,兩兩對生,即馬藻也。”◆2.泛指水生藻類植物。○[曹禺]《北京人》第一幕:“當中一隻透明的玻璃缸,幾條金魚在水藻裏悠然游漾。”參閱[清][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水草?藻》。
詩藻(诗藻),◆寫詩的才藻。○[宋][沈遘]《滑州新修東園》詩:“使君詩藻無窮思,賓席誰堪奉唱酬。”
聖藻(圣藻),◆帝王的文辭。○[唐][顧況]《樂府》:“文房開聖藻,武衛宿天營。”
盛藻,◆華美的辭藻。多用作對別人文章的美稱。○[晉][陸機]《文賦》序:“作《文賦》,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論作文之利害所由。”○《宋書?謝靈運傳論》:“[二祖]、[陳王],咸蓄盛藻,甫乃以情緯文,以文被質。”○《隋書?經籍志》:“[宋玉]、[屈原],激清風於[南楚],[嚴]、[鄒]、[枚]、[馬],陳盛藻於[西京]。”
沈思翰藻,◆構思深刻,辭藻華麗。語出[南朝][梁][蕭統]《〈文選〉序》:“事出於沈思,義歸於翰藻。”○[清][龔自珍]《<阮尚書年譜>第一序》:“公日奏萬言,自裒四集,以沈思翰藻為本事,別說經作史為殊科,是公文章之學。”○[清][阮元]《與友人論古文書》:“《<選>序》之法,於經、子、史三家,不加甄錄,為其以立意紀事為本,非沈思翰藻之比也。”
神藻,◆華美非凡的文章。○[唐][志寧]《<大唐西域記>序》:“蓋非道映[雞林],譽光[鷲嶽],豈能緬降神藻,以旌時秀。”○[宋][蘇舜欽]《呂公初示古詩一編因以短歌答之》:“媿無玉案報神藻,聊此感激成荒辭。”○[明][王廷相]《<大復集>序》:“吾友[大復][何子]蚤歲能文,下筆輒數千言不休,十有六齡即舉于鄉。至京師,學士大夫慕其神藻,無不隆重造謁,以求識面。”
贍藻(赡藻),◆形容詩文內容豐富並有文采。○《宋書?自序傳》:“昔[曹植]有言,下筆成章,良謂逸才贍藻,誇其辭說,以今況之,方知其信。”○[清][方文]《喜馮歉然歸自白門》詩:“才思贍藻稱聖期,懷抱磊落推杓司。”
山藻,◆借指華美的屋宇。
弱藻,◆柔弱的水草。○[南朝][梁][沈約]《郊居賦》:“曳參差之弱藻,戲瀺灂之輕軀?”[南朝][梁][沈約]《詠湖中雁》:“唼流牽弱藻,斂翮帶餘霜。”○[唐][杜甫]《太平寺泉眼》詩:“北風起寒文,弱藻舒翠縷。”
銳藻(锐藻),◆豐茂的辭藻。○[晉][葛洪]《抱樸子?行品》:“摛銳藻以立言,辭炳蔚而清允者,文人也。”
情藻,◆猶文采。○[劉師培]《與人論文書》:“竊以情藻誼恉,兩析斯惕。有實無文,焉資行遠?華而弗實,鞶蛻庸殊。”
清藻,◆清麗的文辭。○[晉][潘尼]《贈陸機出為吳王郎中令》詩:“玩爾清藻,味爾芳風。”○[唐][李德裕]《追和太師顏公同清遠道士游虎丘寺》:“逸人綴清藻,前哲留篇翰。”
前藻,◆指前人的詩文。○《宋書?謝靈運傳論》:“若夫敷衽論心,商榷前藻,工拙之數,如有可言。”○[唐][楊炯]《<王勃集>序》:“弟[助]及[勛],摠括前藻,網羅群思,亦一時之健筆焉。”
品藻,◆品評;鑒定。○《漢書?揚雄傳下》:“爰及名將尊卑之條,稱述品藻。”○[顏師古]注:“品藻者,定其差品及文質。”○[唐][劉知幾]《史通?雜說上》:“如[班]氏之《古今人表》者,唯以品藻賢愚,激揚善惡為務爾。”○[宋][梅堯臣]《次答黃介夫七十韻》:“好論古今詩,品藻笑[鍾嶸]。”○[章炳麟]《論式》:“人自以為[楊鎦],家相譽以[潘][陸]。何品藻之容易乎?”
馬尾藻(马尾藻),◆褐藻的一屬。藻體分固着器、莖、葉和氣囊四部分。莖略呈三棱形,葉子多為披針形。生近海中,可做飼料,又可用來製褐藻膠和綠肥。參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八?海藻》。
綠藻(绿藻),◆藻類植物的一門,產於淡水、海水或濕地、樹幹上,植物體呈綠色或黃綠色,如水綿、海苔、石蓴等。○[三國][魏][嵇康]《四言詩》之二:“婉彼鴛鴦,戢翼而遊。俯唼綠藻,托身洪流。”○[唐][白居易]《池上閑詠》:“青莎臺上起書樓,綠藻潭中繫釣舟。”◆补证条目■藻类植物的一门,产于淡水、海水或湿地、树干上,植物体呈绿色或黄绿色,如水绵、海苔、石莼等。○《西游记》第八二回:“看那浴鶴池、浣觴池、怡月池、濯纓池,青萍緑藻耀金鱗。”○贾平凹《邻家少妇·捉住了三只鳖》:“水很深,下面是绿藻,使整个池子如硫化铜一样。”
龍藻(龙藻),◆1.龍形紋。○《太平御覽》卷三四四引《魏都賦》:“劍則流彩之珍,素質之寶,或虹蔚波映,或龜文龍藻。”○[唐][李商隱]《端午日上所知劍啟》:“龍藻雖繁,鵜膏稍薄。”◆2.奇麗的辭藻。○《晉書?文苑傳?曹毗》:“運屈則紆其清暉,時申則散其龍藻。”
流藻,◆周流藻飾。○《文選?顏延之<赭白馬賦>》:“流藻周施,和鈴重設。”○[李善]注:“流藻,周流藻畫也。”
連藻(连藻),◆連綴詞藻。謂著述。○[唐][張說]《扈從幸韋嗣立山莊應制》詩:“菲才叨侍從,連藻愧[應][徐]。”
麗藻(丽藻),◆1.指綺麗的景物。○[晉][潘岳]《閑居賦》:“梅杏郁棣之屬,繁榮麗藻之飾,華實照爛,言所不能極也。”○[清][吳偉業]《九峰詩?機山》:“江山麗藻歸《文賦》,[京洛]浮沉負釣磯。”◆2.華麗的詞藻。亦指華麗的詩文。○[晉][陸機]《文賦》:“遊文章之林府,嘉麗藻之彬彬。”○[唐][王勃]《為人與蜀城父老書》:“麗藻華文,代有雲泉之氣。”○[明][唐順之]《杭中丞雙溪像贊》:“是以海內操觚之士,惟見公逸思麗藻之不可及,而溪叟山孺惟見公悃愊真率之可與狎而同也。”
藍藻(蓝藻),◆藻類植物的一大類,生長在海水、淡水中或陸地的陰濕地方。由單細胞或多細胞組成,普通是藍綠色,也有紅色或紫色的。
金魚藻(金鱼藻),◆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淡水裡,葉子條形,沒有葉柄,莖細長。常放在金魚缸中,供觀賞。
嘉藻,◆對他人詩文、書札的美稱。○[三國][魏][曹植]《冬至獻襪頌表》:“伏見舊儀:國家冬至獻履貢襪,所以迎福踐長,先臣或為之頌。臣既玩其嘉藻,願述朝慶。”○[唐][孟浩然]《與張折沖游耆闍寺》詩:“因君振嘉藻,[江][楚]氣雄哉!”[清][金農]《蔡七舍人削牘寄予因答來貺》詩:“臨風答嘉藻,何日誦瓊琚。”
輝藻(辉藻),◆華采,華美的文采。○[晉][葛洪]《抱樸子?博喻》:“影無違形之狀,名無離實之文。故背源之水,必不能揚長流以東漸;非時之華,必不能稽輝藻於冰霜。”○[晉][葛洪]《抱樸子?嘉遯》:“或聞掩輝藻,則世不得睹。”
華藻(华藻),◆1.華麗的藻飾。○《文選?曹植<七啟>》:“步光之劍,華藻繁縟。”○[李善]注:“藻,文采也。”○[唐][司空圖]《成均諷》:“炫華藻之新裝,捧重霄之寶器。”◆2.特指車上的彩飾。○《後漢書?南匈奴傳》:“詔賜單于冠帶、衣裳、黃金璽、盭緺綬、安車羽蓋、華藻駕駟。”◆3.指有彩飾之車。○[明][吳承恩]《贈宗萬湖令江山》詩:“冠裳換巾袍,動止有華藻。”◆4.華麗的辭藻。○[宋][陸游]《上殿札子》之二:“太平既久,日趨於文,放而不還,末流愈遠,浮虛失實,華藻害道。”○[清][李慈銘]《書凌氏廷堪<校禮堂集>中<書唐文粹文後>文後》:“流及[六朝],愈尚華藻,波靡遞下,乃有風雲月露之譏。”◆5.猶華光;光芒。○[漢][揚雄]《法言?淵騫》:“明星皓皓,華藻之力也歟?”[李軌]注:“星雖皓皓有華藻,然非能自顯耀也。”
鴻藻(鸿藻),◆雄文。○[漢][班固]《東都賦》:“鋪鴻藻,信景鑠,揚世廟,正雅樂。”○[唐][常袞]《授張渭禮部侍郎制》:“博涉群籍,通其源流,振起鴻藻,正其聲律。”○[宋][陸游]《朝議大夫張公墓志銘》:“今尚書之客,皆一時賢傑,其巨筆鴻藻,皆足以慰公於九泉。”
鴻筆麗藻(鸿笔丽藻),◆形容詩文筆力雄健,詞藻華麗。○[唐][源直心]《議釋道不應拜俗狀》:“樞紐經典,疇咨故實,理例鋒穎,詞韻膏腴,則司戎之稱鴻筆麗藻矣。”○[唐][李商隱]《上河東公啟》:“必資乎鴻筆麗藻,刻乎貞金翠玟,然後可以充足人天,發揮龍象。”
紅藻,◆一类多数营附着生活的水藻。绝大多数为多细胞,有叶状、丝状、带状、树枝状等,极少数为单细胞。藻体呈紫红、鲜红色,除叶绿素外,含类胡萝卜素和藻红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已知有4000种左右,绝大多数生活在海洋中,少数分布于淡水中,经济价值较大。徐刚《拯救大地—根:亲近大地的使命与方式》:“因所含的色素不同而分为蓝藻、绿藻、红藻,各种色彩的藻类空前繁盛,可以说是海洋史上空前绝后的彩色波浪时代。”
洪藻,◆指宏逸的詩文。○《後漢書?班固傳下》:“至于[永平]之際,重熙而累洽,盛三雍之上儀,修袞龍之法服,敷洪藻,信景鑠,揚[世廟],正予樂。”
黑藻,◆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中。莖細長。葉子披針形,輪生,邊緣有細鋸齒。花淡紫色,雌雄異株。
翰藻,◆文采,辭藻。○[漢][王粲]《硯銘》:“墨運翰藻,榮辱是若。”○《新唐書?李百藥傳》:“翰藻沉鬱,詩尤其所長。”○[章炳麟]《文學總略》:“是皆名理之言,諸子之鼓吹也,而以精富才藻為目,足知[晉]時所謂翰藻者,正在此類。”
寒藻,◆寒涼的水藻。○[唐][柳宗元]《南澗中題》詩:“羈禽響幽谷,寒藻舞淪漪。”○[宋][蘇軾]《哭刁景純》詩:“傷心[范橋]水,漾漾舞寒藻。”
海藻,◆又名海蘿,海苔。生於海中的藻類植物,如海帶、紫菜、石花菜、龍鬚菜等。有的可以吃,有的可以入藥。○《初學記》卷二七引[晉][沈懷遠]《南越志》:“海藻,一名海苔,或曰海羅,生研石上。”○[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八?海藻》:“海藻近海諸地采取。亦作海菜,乃立名目,貨之四方云。”○《兒女英雄傳》第三六回:“一件裝着幾根海島邊生的烏皮海藻,便是藥舖買的那個‘鹹海藻’。”
光藻,◆1.華麗的文采。○[漢][班固]《典引》:“審言行於篇籍,光藻朗而不渝耳。”◆2.指鮮艷的官服。○[三國][魏][何晏]《景福殿賦》:“玄軒交登,光藻昭明。”
高藻,◆優美的詩文。○《文選?陸機<答賈長淵詩>》:“蔚彼高藻,如玉如蘭。”○[李周翰]注:“藻,文也。”
斧藻,◆1.指梁楹上刻畫的文飾圖案。○[唐][韓愈]《和席八十二韻》:“芳菲含斧藻,光景暢形神。”○[錢仲聯]集釋引[孫汝听]曰:“斧藻,文飾也。”◆2.修飾。○[漢][揚雄]《法言?學行》:“吾未見好斧藻其德,若斧藻其楶者也。”○《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內積和順,外發英華,斧藻至德,琢磨令範。”○[劉良]注:“斧藻,脩飾也。”○[宋][王安石]《張侍郎示東府新居詩因而和酬》之二:“斧藻故應宜舊德,棟梁非復稱凡材。”
浮藻,◆1.浮華的辭藻。○[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書記》:“意少一字則義闕,句長一言則辭妙,並有司之實務,而浮藻之所忽也。”○[明][方孝孺]《先府君行狀》:“﹝先君﹞嘆曰:‘為學當如是矣!’遂刮去浮藻,竭心推性命之秘。”○[清][魏源]《默觚下?治篇一》:“彼錢穀簿書不可言學問矣,浮藻餖飣可為聖學乎?”◆2.浮在水面上的藻類植物。○[元]《秋江釣月》詩:“絲綸蕩浮藻,我船爾櫂歌。”
服藻,◆卿大夫所穿飾有水藻火焰花式的禮服。○《文選?陸雲<大將軍宴會被命作詩>》:“冕弁振纓,服藻垂帶。”○[李善]注引《孝經》[鄭玄]注:“大夫服藻火。”
鳳藻(凤藻),◆華美的文辭。○[唐][盧照鄰]《釋疾文?粵若》:“謁龍旂於武帳,揮鳳藻於文昌。”○[唐][李白]《夏日諸從弟登汝州龍興閣序》:“當揮爾鳳藻,挹予霞觴。”○[宋][司馬光]《稷下賦》:“惜夫美食華衣,高堂閑室,鳳藻鴟義,豹文麋質。”
豐藻(丰藻),◆富麗的詞藻。○[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風骨》:“若豐藻克贍,風骨不飛,則振采失鮮,負聲無力。”
風藻(风藻),◆猶辭藻。○[明][胡應麟]《詩藪?古體下》:“而又加以開合,傳以神情,宏以風藻,七言之體,至是大備。”○[清][陳田]《明詩紀事戊籤?鄭曉》:“詩非所長,紀事之篇,風藻不匱。”
奮藻(奋藻),◆謂奮筆寫作。藻,辭藻。○[漢][張衡]《歸田賦》:“揮翰墨以奮藻,陳[三皇]之軌模。”○[晉][孫綽]《游天臺山賦》:“不任吟想之至,聊奮藻以散懷。”○[清][黃景仁]《秋興》詩:“昔人抗遐尚,奮藻輝星躔。”
粉藻,◆猶粉飾。○[姚華]《曲海一勺?原樂》:“苟宮詞主盟,以之敷佐,猶足鼓吹休明,粉藻豐樂。”
發藻(发藻),◆1.顯示文采。○[漢][班固]《答賓戲》:“近者[陸子]優遊,《新語》以興;[董生]下帷,發藻儒林。”○《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少知名”[裴松之]注引[晉][虞溥]《江表傳》:“[恪]少有才名,發藻岐嶷,辯論應機,莫與為對。”○[南朝][宋][鮑照]《與荀中書別》詩:“敷文勉征念,發藻慰愁容。”○《隋書?音樂志下》:“升歌發藻,景福來從。”◆2.放出光彩。○《文選?陸機<演連珠>》:“是以重光發藻,尋虛捕景,大人貞觀,探心昭忒。”○[劉良]注:“日發光藻而照之。”○[唐][李嶠]《宣州大雲寺碑》:“[大江]播氣,長離發藻。”○《隸釋?漢荊州刺史度尚碑》:“文武是該,有忠有貞,粵初發藻,在彼上虞。”◆3.猶萌芽。○[晉][陸機]《塘上行》:“發藻玉臺下,垂影滄浪泉。沾潤既已渥,結根奧且堅。”
雕藻,◆1.華麗的詞藻。○《南齊書?文學傳論》:“次則發唱驚挺,操調險急,雕藻淫豔,傾炫心魂。”◆2.雕鏤藻飾。○[清][魏源]《默觚下?治篇十四》:“風雨已庇而求輪奐,輪奐不已而竟雕藻,于是棟宇之本意亡。”
典藻,◆麗典華藻。指文辭。○[清][朱克敬]《瞑庵雜識》卷二:“江南人素工典藻,而是題貴取虛神。”
辭藻(辞藻),◆1.詩文的辭采。常指用以藻飾文辭的典故或古人著作中的現成辭句。○《三國志?魏志?高貴鄉公髦傳》“傳首京都”[南朝][宋][裴松之]注:“[璠]撰《後漢紀》,雖似未成,辭藻可觀。”○《北齊書?魏收傳》:“[昕]風流文辯,[收]辭藻富逸,[梁主]及其群臣咸加敬異。”○[宋][陳善]《捫虱新話?文章以氣韻為主》:“文章以氣韻為主,氣韻不足,雖有辭藻,要非佳作也。”○[明][胡應麟]《詩藪?古體中》:“至‘十九首’及諸雜詩,隨韻成趣,辭藻氣骨,略無可采。”○[郁達夫]《她是一個弱女子》:“就是有幾次有幾位先生私私塞在她手裏的信條,也沒有像這一封信樣的富於辭藻。”◆2.借指文辭。○《南史?王僧孺傳》:“司徒[竟陵王][子良]開[西邸],招文學,[僧孺]與太學生[虞羲]、[丘國賓]、[蕭文琰]、[丘令楷]、[江洪]、[劉孝孫]並以善辭藻游焉。”○[宋][陳亮]《祭妻父何茂宏文》:“以其餘力,發為辭藻。”○[明][謝榛]《四溟詩話》卷二:“[夢得]亦審音者,不獨工於辭藻而已。”
詞藻宏麗科(词藻宏丽科),◆[唐]代科舉名目之一。○《新唐書?楊綰傳》:“第進士,補太子正字。舉詞藻宏麗科,[玄宗]已試,又加詩、賦各一篇,[綰]為冠,由是擢右拾遺。”參閱[明][李日華]《六硯齋二筆》、[清][俞樾]《茶香室三鈔?唐科目》。
詞藻(词藻),◆1.詩文中的藻飾,即用作修辭的典故或工巧有文采的詞語。○《晉書?后妃傳上?左貴嬪》:“帝重[芬]詞藻,每有方物異寶,必詔為賦頌。”○[宋][葉適]《陳民表墓志銘》:“平生著書甚工,然每一篇就,輒重篋累緘,不欲以詞藻競於時也。”○[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十四章:“這個荒唐鬼不好好演他的代數習題或幾何習題,卻大膽地抄襲他課外閱讀的什麼文章的全部華麗詞藻,贊美[改霞]的臉、眼睛和嘴,贊美她的身材、頭髮和走路。”◆2.指詩賦。○[唐][吳兢]《貞觀政要?論任賢》:“[太宗]嘗稱[世南]有五絕;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學;四曰詞藻;五曰書翰。”
春藻,◆春日麗景。多指華麗的文辭。○[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誇飾》:“辭入煒燁,春藻不能程其艷;言在萎絕,寒谷未足成其凋。”○[北魏][溫子昇]《司徒祖塋墓志》:“言析秋毫,辭連春藻。”○[唐][許敬宗]《奉和執契靜三邊》:“充庭延飲至,絢簡敷春藻。”
綵藻(彩藻),◆文采藻飾。○《文選?張衡<思玄賦>》:“昭綵藻與琱琭兮,璜聲遠而彌長。”舊注:“綵,文綵也;藻,華藻也。”
采藻,◆1.采集水藻。○《詩?召南?采蘋》:“于以采藻?于彼行潦。”○《〈詩〉序》謂《采蘋》是贊美“大夫妻能循法度”的詩,故後世以“采藻”用作頌揚婦德的典故。○《宋史?樂志十四》:“化以婦道,覲于內宮。采蘋澗濱,采藻澗中。”◆2.采集辭藻。○《三國志?蜀志?秦宓傳》:“君子懿文德,采藻其何傷!”
才藻,◆才思文采。○《三國志?魏志?阮籍傳》:“[籍]才藻豔逸,而倜儻放蕩。”○[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支道林]先通作七百許語,敘致精麗,才藻奇拔,眾咸稱善。”○[清][趙翼]《哭劉瀛波總戎》詩:“儒將風流鈴閣靜,郎君才藻笏床聯。”○[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第二五篇:“欲於小說見其才藻之美者,則有[屠紳]《蟫史》二十卷。”
喿「噪」036
2022-04-12 12:20·语料汇总
噪嘴,◆多嘴。○[楊朔]《三千里江山》第八段:“風聲這樣猛,四圍卻靜悄悄的,不起飛塵。路邊幾棵見瞭風最愛噪嘴的小葉楊也那麼安生,文絲不動。”
噪逐,◆叫罵驅逐。○[明][沈德符]《野獲編?詞林?吉士寫佛經》:“﹝太監[王敬奉]﹞令生員抄寫佛經,為[蘇州]諸生所噪逐。”
噪噪切切,◆猶言嘈嘈切切。指弦樂器上大弦和小弦發出的高低不同的聲音。○[朱自清]《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競發的喧囂,抑揚的不齊,遠近的雜沓,和樂器的噪噪切切,合成另一意味的諧音。”
噪噪,◆亂嚷嚷;議論紛紛。○[唐][白居易]《秦吉了》詩:“吾聞鳳凰百鳥主,爾竟不為鳳凰之前致一言,安用噪噪閑言語!”[柳青]《銅墻鐵壁》第五章:“[張明正]說:‘今兒街上有人噪噪’,[鞏家溝][尚懷宗]說:‘國民黨拿飛機往那裏運糧。’”[王吉呈]《女御史》:“群眾噪噪,支書還能說甭查嗎?”
噪雜(噪杂),◆嘈雜。○[明][郎瑛]《七修類稿?奇謔?鵲橋》:“隱隱惟聞萬鵲噪雜之音。”○[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七章:“說話的聲音很噪雜,好像[黃堡鎮]上的糧食市場一樣。”亦指嘈雜的聲音。○[郭沫若]《月蝕》:“我們還坐了好一會,覺得四面的噪雜已經逐漸鎮靜了下來。”
噪吟,◆鳴叫。○[清][吳偉業]《梅村詩話》卷五:“秋蛩寒蟬,噪吟啁哳。”
噪音,◆音高和音強變化混亂,聽起來不和諧的聲音。是由發音體不規則的振動而產生的(區別於“樂音”)。亦泛指嘈雜、刺耳的聲音。○[郭小川]《鞍鋼一瞥》詩:“那高低起伏的聲響呀,並不是狂呼亂吼的噪音。”○[葉聖陶]《隔膜?歡迎》:“混亂的噪音籠罩着車站的全部。”○[巴金]《探索集?訪問廣島》:“靜夜裏我在大飯店十二層樓窗前一把靠背椅上坐了好久,沒有一點噪音來干擾,我想起許多事情。”
噪喧,◆喧鬧。○[南朝][梁][何遜]《七召?佃游》:“鼓噪喧而振地,烝徒駭而聒天。”
噪天,◆鳥名。即云雀。又稱告天子。○《常熟縣志?物產?禽之屬》:“噪天,麥熟時有之,亦名告天子,鳴則天晴。”參見“告天子”。
噪剌剌,◆沸沸揚揚。○《金瓶梅詞話》第三三回:“你沒的說,倒沒的倡揚的,一地裏知道。平白噪剌剌的,抱什麼空窩,惹的人動的脣齒。”
噪呼,◆喧嘩叫嚷。○[明][沈榜]《宛署雜記?養濟院孤老》:“委官稍繩之法,則群然噪呼。”○[聞一多]《說舞》:“舞人們在自己的噪呼聲中,不要命的頓着腳跳躍。”
噪兒巴喝(噪儿巴喝),◆方言。哇啦哇啦亂嚷。○[楊朔]《三千里江山》第四段:“人們摸熟他的脾氣,也愛逗他,越逗,他越噪兒巴喝的,整天不住嘴。”
蠅聲蛙噪(蝇声蛙噪),◆蒼蠅、青蛙無休止地叫。比喻低劣的、無病呻吟的詩文。○[清][錢謙益]《<范璽卿詩集>序》:“今也生乎百世之下,欲以其蠅聲蛙噪,追配古人,儷然以[李][杜]相命,浸假而膏唇拭舌,訾議其短長,蜉蝣撼大樹,斯可為一笑已矣。”
鴉噪(鸦噪),◆鴉鳥喧噪。○[唐][李賀]《莫愁曲》:“草生隴阪下,鴉噪城堞頭。”○[金][元好問]《十月登豐山》詩:“村墟帶晚鴉噪合,林壑得霜煙景分。”○[清][李孚青]《棗巷行》之八:“樹中有鴉噪,婦已懸絲繩。”
喧噪,◆1.聲音嘈雜刺耳。○[唐][姚合]《秋中寄崔道士》詩:“貧居雀喧噪,況乃靜巷陌。”○《孽海花》第二十回:“又聽得窗外雀兒打架,喧噪得耳根出火。”○[郁達夫]《遲桂花》:“窗外面吱吱唧唧的鳥聲喧噪得厲害。”◆2.喧嘩哄鬧。○[唐][康駢]《劇談錄?張季弘逢惡新婦》:“逆旅有老嫗謂其子曰:‘惡人將歸矣,速令備辦茶飯,勿令喧噪。’”[清][褚人穫]《堅瓠餘集?草峰倒懸》:“忽一夜,聞山上如數百人喧噪聲。”○[李大釗]《“五一”MayDay運動史》:“出游回來的青年士女,看見軍警暴亂的樣子,很是憤慨,便一齊唱着悲壯的歌,喧噪起來。”
群噪(\群譟),◆見“群譟”。
鵲噪(鹊噪),◆1.鵲鳴聲。俗謂喜兆。○《禽經》“靈鵲兆喜”[晉][張華]注:“鵲噪則喜生。”○《宋史?孫守榮傳》:“一日,庭鵲噪,令占之,曰:‘來日晡時,當有寶物至。’明日,[李全]果以玉柱斧為貢。”◆2.指鼓噪。○[郭沫若]《洪波曲》第十一章三:“於是[日本]的學術界和新聞界便鵲噪了起來。傳到我們貴國更錦上添花,竟說到[西園寺]和我成了至交。”
棲噪(栖噪),◆指栖息、喧叫之鳥。○[南朝][梁][沈約]《郊居賦》:“爾乃傍窮埜,抵荒郊,編霜菼,葺寒茅,搆棲噪之所集,築町墥之所交。”
七噪八談,◆形容乱说话。○《何典》第八回:“自己又最喜吃生人腦子,便向地下刮起來吃乾浄了,叮囑夜聿辉S七噪八談。”
鳴噪(鸣噪),◆鳴呼聒噪。○[唐][高適]《鶻賦》:“奔走者折脅而絕脰,鳴噪者血灑而毛紛。”○[清][侯方域]《送徐吳二子序》:“吾惡夫豎儒者,惡其群鴟逐鳳凰而鳴噪焉其後者,嫉其文采之異己也。”
名噪一時(名噪一时),◆名聲傳揚於一個時期。○[清][宣鼎]《夜雨秋燈錄三集?科場》:“[朱半仙],時文中之能手也,名噪一時。”○[馬可]《不學蓬雀學鯤鵬》詩:“我的藝術顧問是那名噪一時的老鴰。”◆补证条目■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明沈德符《野获编·科场三·国师阅文偶误》:“猶憶戊子春,婁上王辰玉、松江董元宰入都,名噪一時,士人皆以前茅讓之,無一異詞者。”○马可《不学蓬雀学鲲鹏》:“我的艺术顾问是那名噪一时的老鸹。”
雷噪(\雷譟),◆雷鳴般的喧嘩聲。○《新唐書?李晟傳》:“大兵分道進,雷噪震地。”一本作“雷譟”。
狂噪(\狂譟),◆亦作“狂譟”。◆形容高聲叫嚷。○[宋][王令]《答束徽之索詩》詩:“愛之不可入,抵觸發狂譟。”○[清][蒲松齡]《聊齋志异?狐夢》:“姊妹怖君狂譟,故託之夢,實非夢也。”○[茅盾]《子夜》十二:“他立刻想像到交易所裏此刻也許正在萬聲的狂噪中跌停了板。”
驚噪(\惊噪),◆見“驚譟”。
叫噪(\叫譟),◆亦作“叫譟”。◆喧鬧;喧叫。○《後漢書?馬援傳》:“[援]陳軍向山,而分遣數百騎繞襲其後,乘夜放火,擊鼓叫譟,虜遂大潰。”○[唐][溫庭筠]《春日野行》詩:“野岸明媚山芍藥,水田叫譟官蝦蟆。”○[碧野]《沒有花的春天》第五章:“有幾隻愛鬧的山雀在‘千條杉’上叫噪。”
降噪,◆降低噪音。○《北京日报》1992.9.28:“为了提高消尘降噪效果,他们把搅拌机棚由开放式改为‘二四墙’全封闭式,隔断噪音外传、水泥灰尘弥漫。”○《解放日报》2009.1.14:“采用多处先进的降噪技术并大量采用环保材料,使车内环境雅致静谧。”
嚾噪,◆喧鬧,聒噪。○《雲笈七籤》卷四八:“幽室之中,不聞車馬之聲,金鼓之音,鳥獸嚾噪,乃可為之。”
花噪,◆見“花臊”。
狐鳴梟噪(狐鸣枭噪),◆喻小人囂張。
呼噪(\呼譟),◆見“呼譟”。
合噪(\合譟),◆亦作“合譟”。◆齊聲。亦形容喧嘩。○[唐][李賀]《申胡子觱篥歌序》:“歌成,左右人合噪相唱。”○《新唐書?王式傳》:“相率夜圍城,合譟:‘請都護北歸,我當抗黃頭軍。’”[宋][何薳]《春渚紀聞?膠黐取虎》:“久之,眾合噪前視之,則立死矣。”
號噪(号噪),◆呼叫,喧嚷。○[南朝][宋][鮑照]《登大雷岸與妹書》:“栖波之鳥,水化之蟲,智吞愚,以彊捕小,號噪驚聒,紛乎其中。”○[唐][元稹]《告畬三陽神文》:“豺虎號噪,麋鹿幽噎,厲鬼癉人,貪吏殄物。”
鼓噪(\鼓譟),◆亦作“鼓譟”。◆1.古代指出戰時擂鼓吶喊。○《墨子?備蛾傅》:“夜半,而城上四面鼓噪,敵人必或,破軍殺將。”○《吳子?應變》:“若高山深谷,卒然相遇,必先鼓譟而乘之。”○《後漢書?光武帝紀上》:“城中亦鼓譟而出,中外合執,震呼動地,[莽]兵大潰。”○[宋][蘇軾]《觀杭州鈐轄歐育刀劍戰袍》詩:“兩軍鼓噪屋瓦墜,紅塵白羽紛相戛。”◆2.喧嚷;起哄。○《穀梁傳?定公十年》:“兩君就壇,兩相相揖,[齊]人鼓譟而起,欲以執[魯君]。”○[范甯]注:“群呼曰譟。”○[明][張居正]《答宋陽山書》:“此事雖由[殷石汀]議處欠當,然既奉欽依,則令由上出,乃不行申訴,輒糾眾鼓譟,是抗王法也。”○[巴金]《雪》第四章:“於是眾人停了鍬鼓噪起來。”◆3.鼓惑,煽動。○[何香凝]《回憶孫中山》四:“[陳廉伯]公開鼓噪[廣州]西關的商人進行‘罷市’抗拒,為此,[孫先生]曾痛心疾首地演說過幾次,揭露帝國主義和商團的陰謀。”
大噪,◆廣泛地傳揚。○[清][王士禛]《漁洋詩話》卷上:“[葉]大驚異,下直,即命駕往訪之,[吳]詩名大噪都下。”○[清][李漁]《凰求鳳?夥謀》:“只看隔壁的[許仙儔],自與[呂哉生]相處之後,他的名聲,就大噪起來。”
大噪,◆亦作“大譟”。补义条目■大声喧闹。○唐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晞軍士十七人入市取酒,又以刃刺酒翁,壞釀器,酒流溝中。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斷頭注槊上,植市門外。晞一營大噪,盡甲。”○宋郑獬《赠太尉勤惠张公墓志铭》:“是夕,十餘輩大噪,趨指揮使將害之。”○清毛奇龄《明少傅兵部尚书前巡抚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祁公传》:“適興平兵攫丹陽市錢,浙兵勤王者不平,鬬而傷,軍民大譟。”■补证条目■广泛地传扬。○唐李贺《秦宫诗》序:“秦宫得寵内舍,故以驕名大譟於人。”○明陆粲《祝先生墓志铭》:“援毫疾書,思如泉湧,一時名聲大譟。”
憋噪,◆見“憋懆”。
喿「躁」064
2022-04-06 08:44·语料汇总
躁作,◆謂行為不循禮法。○《管子?君臣下》:“昔者聖王本厚民生,審知禍福之所生。是故慎小事微,違非索辯以根之。然則躁作、姦邪、偽詐之人不敢試也。”
躁足,◆謂妄進苟取。○[漢][王充]《論衡?狀留》:“非唯腹也,凡物仆僵者,足又在上。賢儒不遇,仆廢於世;躁足之吏,皆在其上。”一本作“踝足”。
躁越,◆猶激越。謂情緒高昂。○[三國][魏][嵇康]《聲無哀樂論》:“琵琶箏笛,令人躁越。”
躁易,◆浮躁,輕佻。○[明][宋濂]《<林伯恭詩集>序》:“俊逸之人,其詩藻而麗;躁易之人,其詩浮以靡。”
躁藥(躁药),◆藥性燥熱的藥。通稱熱藥。躁,通“燥”。○[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養牛馬驢騾》:“然柏瀝、芥子,並是躁藥,其遍體患疥者,宜歷落班駮以漸塗之,待差更塗餘處。一日之中頓塗遍體,則無不死。”躁,一本作“燥”。
躁心,◆1.心情浮躁。○[清]徐昂發《學校嘆》:“磨揉速躁心,優游俟其成。”○[清][梁章鉅]《浪跡三談?古人用尸之意》:“此聖人之道、先王之禮所以微妙深遠,而未可以小儒俗學躁心而輕議者也。”◆2.心地狡猾。躁,通“劋”。○《商君書?墾令》:“廢逆旅,則姦偽、躁心、私交、疑農之民不行;逆旅之民,無所於食,則必農。”○[高亨]注:“躁心者內心狡猾也。躁當讀為劋。”
躁險(躁险),◆急功好利而又險詐。○《新唐書?竇群傳》:“[群]引[呂溫]、[羊士諤]為御史,[吉甫]以二人躁險,持不下。”
躁望,◆性情輕躁,言多怨望。○《新唐書?劉文靜裴寂傳贊》:“外者易乘,邇者難疏,故[文靜]先被躁望誅,[寂]後坐訞言斥,誠異夫[蕭何]、[曹參]矣!”
躁脫(躁脱),◆浮躁輕慢。○《晉書?劉毅傳》:“尚書左僕射[謝混]憑藉世資,超蒙殊遇,而輕佻躁脫,職為亂階。”
躁盛,◆指脈搏的跳動疾速有力。○《素問?奇病論》:“身熱如炭,頸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氣逆,此有餘也。”○[王冰]注:“人迎躁盛,謂結喉兩傍脈動,盛滿急數,非常躁速也。”
躁舍,◆雀巢。○《神農本草經》卷三:“雀甕,味甘平,主小兒驚癇,寒熱、結氣、蠱毒、鬼注,一名躁舍。”
躁人,◆指急躁的人。○《易?繫辭下》:“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漢][王充]《論衡?自紀》:“被躁人之名,以多為不善。”○[宋][司馬光]《乞不更責降王陶札子》:“臣愚伏望陛下於執政進呈[王陶]謝上表之際,但諭以躁人之辭,不足深罪,前已左遷在外,豈可更加貶責。”
躁熱(躁热),◆1.謂急於仕進,熱中仕途。○[清]《今世說?言語》:“[毛稚黃]負才善病,六載起處,不離床榻。人以為憂,[毛]自若曰:‘病味頗亦佳,第不堪為躁熱人道耳。’”◆2.煩躁發熱。○[茅盾]《子夜》十一:“[劉玉英]卻覺得渾身忽然躁熱,她站起來又開了身邊那對窗,就當窗而立。”○[竹林]《生活的路》二一:“﹝[梁子]﹞只覺得渾身躁熱,不由自主地解開了衣領上的風紀扣。”
躁求,◆急於求得。○[唐][白居易]《議庶官遷次之遲速》:“今欲速遷而勸善,恐誘躁求之心。”○[宋][洪邁]《夷堅支志甲?林學正》:“鄉人嗟其窮,謂無此橫財,當未入鬼錄,乃知踰分躁求,固有定數。”○[清][曾國藩]《葛寅軒先生家傳》:“朝廷開孝廉方正之科,有司舉先生應詔,或勸之一詣京師謁選。先生曰:‘是可以躁求耶?’”
躁輕(躁轻),◆輕舉妄動。○[宋][錢勰]《正議大夫知樞密院事章知汝州》:“具官[章]早繇法從,亟預近司,肆彼躁輕,失於審重。”
躁切,◆1.脅迫;脅制。躁,通“操”。○《詩?大雅?江漢》“[江][漢]之滸,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徹我疆土。匪疚匪棘,王國來極”[漢][鄭玄]箋:“王於[江][漢]之水上命[召公],使以王法征伐,開辟四方,治我疆界於天下。非可以兵病害之也,非可以兵急躁切之也。”一本作“操切”。2.迅速而強烈。○《素問?五常政大論》:“其氣揚,其用躁切。”○[王冰]注:“少雖後用,用則切急,隨火躁也。”
躁氣(躁气),◆1.指浮躁的氣質。○[唐][孟郊]《石淙》詩:“輸去雖有恨,躁氣一何顛。”◆2.指氣性浮躁。○[清][龔煒]《巢林筆談?吳中時醫》:“服其藥者輒見殺,而名不少損,蓋小效歸其功,大害委于命,一任其輕心躁氣,不惜以身命嘗者,踵相接也。”◆3.方言。猶怒氣。○[周立波]《山鄉巨變》上一:“我是惹發不得的,我一發起躁氣來,哼,皇帝老子都會不認得。”○[周立波]《山鄉巨變》五:“[張桂貞]看他全然不問家裏的冷暖,時常整天不落屋,柴不砍,水也不挑了,只想發躁氣,跟他吵鬧。”
躁率,◆急躁輕率。○[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貶誤》:“[楊仲嗣]躁率,謂之熱鏊上猢猻。”○[鄭觀應]《盛世危言?吏治下》:“至於保舉有司,若不考其實驗而但錄其才,則輕浮躁率、挪移科歛之弊即出其中。”○[蔡東藩]《明史通俗演義》第三九回:“[益]又說是相機而行,幸勿躁率。”
躁亂(躁乱),◆浮躁惑亂。○[明][陳霆]《兩山墨談》卷一:“良由其急欲成正統,大利眩於前,而方寸躁亂,失不復顧也。”
躁露,◆浮躁。○[清][梁章鉅]《退庵隨筆?交際》:“蓋涵蓄深沉,此[濂溪]之所以自得也;剛褊躁露,此[荊公]之所以速敗也。”
躁烈,◆1.急躁剛烈。○[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序論》:“故象主之國,躁烈篤學,特閑異術。”◆2.煩怒。端木蕻良《科爾沁旗草原》八:“帶着躁烈、煩惱和疲倦,[丁寧]從三奶家回來。他疲憊地躺在炕上,非常地激惱。他強烈的自尊心,受了無情的創傷。”◆补证条目■急躁刚烈;暴躁激烈。○《后水浒传》第三一回:“楊么欲要説些言語,因見他説話躁烈,恐生别事,因説道:‘酒不吃了,同兄弟到家慢吃吧。’”
躁狂,◆1.浮躁輕狂。○《晉書?摯虞傳》:“哂倏忽之躁狂兮,喪[中黃]于耳目。”◆2.指瘋狂。○[鮑昌]《庚子風雲》第一部第十四章:“她以一種近乎歇斯底里的躁狂心情哽咽着說:‘主啊!求你在未來的時日中赦免我,我已經失足在罪惡的深淵中了。’”
躁靜(躁静),◆1.急躁與寧靜。○[晉][潘岳]《秋興賦》:“苟趣舍之殊塗兮,庸距識其躁靜。”○[晉][葛洪]《抱樸子?博喻》:“出處有冰炭之殊,躁靜有飛沈之異。”◆2.謂興動勞役與清靜無為。○[唐][白居易]《人之困窮由君之奢欲策》:“夫如是,則君之躁靜,為人勞逸之本;君之奢儉,為人富貧之源。”
躁進(躁进),◆1.冒進;輕率前進。○[唐][馮贄]《雲仙雜記?二鶻擲卵》:“又翅羽未成,躍出巢穴,往往墮崖而死,其天性俊勇,是亦躁進之類。”○[宋][劉迎]《晚到八達嶺下》詩:“徐趨自循轍,躁進應覆軌。”○[蔡東藩]《唐史通俗演義》第二五回:“監制各軍,不得躁進。”◆2.熱中於仕進;急於進取。○《舊唐書?文宗紀下》:“[元輿]累上表請自效,并進文章,朝議責其躁進也。”○[明][馮夢龍]《精忠旗?奸黨商和》:“試看那躁進的,誰不靠官爵為性命。”○[清][尤怡]《雜感》詩之三:“天分固有定,躁進非良謀。”○[孫犁]《秀露集?耕堂讀書記(一)》:“一些文人之陷羅網,墮深淵,除去少數躁進投機者,大多數都不是因為他們的修身有什麼問題,而是死於客觀的原因,即政治的迫害。”
躁極(躁极),◆煩躁着急。○《醒世姻緣傳》第六七回:“[狄員外]乍然聽見,那痛兒子的心盛,也不免躁極了一會。”
躁疾,◆1.迅速。○《史記?天官書》:“辰星出入躁疾,常主夷狄。”◆2.急躁。○[漢][陸賈]《新語?輔政》:“故懷剛者久而缺,持柔者久而長。躁疾者為厥速,遲重者為常存。”
躁急,◆急躁。○《北史?尉古真傳》:“及位任重,便大躁急,省內郎中將論事者,逆即瞋罵。”○《宋史?李復圭傳》:“[復圭]臨事敏決,稱健吏,與人交不以利害避。然輕率躁急,無威重。”○[茅盾]《路》十一:“長大漢子[老熊]接連舞動他的一雙大手,意思是叫大家不要躁急。”
躁豪,◆迅猛盛大。○[宋][蘇舜欽]《并州新修永濟橋記》:“﹝[汾水]﹞每漲怒則汩漱沙壤,批齧廉岸,勢躁豪,頗為人憂。”
躁動(躁动),◆1.浮躁好動。○《南史?梁新興王大莊傳》:“[新興王][大莊]字[仁禮],[簡文]第十三子也,性躁動。”○[宋][范仲淹]《答手詔條陳十事》:“如此,則內外朝臣各務久於其職,不為苟且之政,兼抑躁動之心。”○[清][黃燮清]《十一月朔大雪》詩:“且復盡尊酒,躁動非英傑。”◆2.焦急奔走。○[清][蒲松齡]《聊齋志异?辛十四娘》:“既而秋決有日,女始皇皇躁動,晝去夕來,無停履。”◆3.不停地跳動。○[毛澤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它是躁動於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
躁辭(躁辞),◆激烈的言辭。
躁暴,◆1.暴躁,粗豪。○[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婆羅吸摩補羅國》:“氣候寒烈,人性躁暴。”○[元][馬致遠]《黃粱夢》第四摺:“我有箇孩兒,雖是出家人,性子十分躁暴。”○《古今小說?楊思溫燕山逢故人》:“老兒稟性躁暴,舉止粗疏。”◆2.急躁。○[宋][宋白]《弈棋序》:“行之道,安徐而應之者為上,疾速而應之者為中,躁暴而應之者為下。”○《水滸傳》第二四回:“你卻不可躁暴,便去動手動腳。”◆3.勇猛。○[元][無名氏]《博望燒屯》第一摺:“兄弟也,將在謀而不在勇,也有用着你那躁暴處,也有用不着你躁暴處。”○[元][無名氏]《衣襖車》第二摺:“那將軍施躁暴,這將軍是勇躍。奪了車扛,取了衣襖。”○[明][無名氏]《打董達》第四摺:“則為這[鄧通]錢送的它命掩荒郊,我可也施躁暴,兄弟你顯勇驍。”
躁薄,◆浮躁輕薄。○《南齊書?謝超宗傳》:“風聞征北諮議參軍[謝超宗],根性浮險,率情躁薄。”○《南史?蕭賁傳》:“[賁]字[世文],性躁薄。”○[明][高啟]《匡山樵歌引》:“且惟昔之詩人多躁薄無檢,雖其辭章之華,君子固無取焉。”
淫躁,◆放縱浮躁。○《管子?正世》:“今人主輕刑政,寬百姓,薄賦歛,緩使令,然民淫躁行私,而不從制。”○[漢][應劭]《風俗通?怪神序》:“由是觀之,則淫躁而畏者,災自取之,厥咎向應。反誠據義,內省不疚者,物莫能動,禍轉為福矣。”
險躁(险躁),◆輕薄浮躁。○《韓非子?有度》:“聰智不得用其詐,險躁不得關其佞,姦邪無所依。”○[三國][蜀][諸葛亮]《誡子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嚴復]《救亡決論》:“於是慆慢之餘,又加之以險躁。”
無躁(无躁),◆不要性急。○[唐][韓愈]《答呂毉山人書》:“方將坐足下,三浴而三熏之,聽僕之所為,少安無躁。”○[宋][陸游]《東軒》詩:“湖海片帆先已具,少安無躁待秋來。”
跳躁,◆暴躁發脾氣。○[清][蒲松齡]《聊齋志异?崔猛》:“[崔]還,以為大辱,形神跳躁,欲單騎往平賊。”
疏躁,◆偏激浮躁。○《新唐書?蕭瑀傳》:“[貞觀]初,[房玄齡]、[杜如晦]新得君,事任稍分,[瑀]不能無少望,乘罅切詆,辭旨疏躁。○[太宗]怒,廢于家。”○《資治通鑒?晉簡文帝咸安二年》:“初,帝為[會稽王],娶[王述]從妹為妃,坐世子[道生]及弟[俞生]。○[道生]疏躁無行,母子皆以幽廢死。”
視躁(视躁),◆目光不定的樣子。○《左傳?襄公三十年》:“入以告王,且曰:‘必殺之!不慼而願大,視躁而足高,心在他矣。不殺,必害。’”
少安無躁(少安无躁),◆稍稍安靜,不要急躁。○[唐][韓愈]《答呂毉山人書》:“方將坐足下三浴而三熏之,聽僕所為,少安無躁。”○[宋][陸游]《東軒》詩:“湖海片帆先已具,少安無躁待秋來。”亦作“少安毋躁”。○[宋][陸游]《雨》詩:“上策莫如常熟睡,少安毋躁會當晴。”○《兒女英雄傳》第十八回:“你且少安毋躁,等我把始末因由細演一番。”○[陳登科]《赤龍與丹鳳》第一部一:“[黎倀]瘦得只剩一把筋,這時頷着首,進前一步,笑笑,道:‘諸位,少安毋躁。’”
輕躁(轻躁),◆1.輕率浮躁。○《後漢書?列女傳?周鬱妻》:“少習儀訓,閑於婦道,而[郁]驕淫輕躁,多行無禮。”○《三國演義》第七一回:“[淵]為人輕躁,恃勇少謀。”○[丁玲]《韋護》第三章:“那一生潦倒落拓多感的父親,和那熱情、輕躁以至於自殺的母親,使他們聰明的兒子在很早便有對一切生活的懷疑和空虛。”◆2.輕便地爬動。○[宋][沈括]《夢溪筆談?雜志一》:“﹝蛛﹞為蜂所螫墜地,俄頃,蛛鼓腹欲裂,徐行入草,蛛嚙芋梗微破,以瘡就嚙處磨之,良久腹漸消,輕躁如故。”
傾躁(倾躁),◆偏激而急躁。○[唐][韓愈]《順宗實錄》四:“[士諤]性傾躁,時以公事至京,遇[叔文]用事,朋黨相煽,頗不能平,公言其非。”
淺躁(浅躁),◆輕浮急躁。○[明][馮夢龍]《智囊補?上智?張耳》:“[陳餘]淺躁,不及[張耳]遠甚,所以一成一敗。”
起躁,◆發怒;發脾氣。○[王汶石]《風雪之夜?春夜》:“大伯一點也不起躁,只是挎起筐子,預備要走。”
毛躁,◆性情急躁;不沉着,不細心。杜鵬程《保衛延安》第四章四:“[周大勇]覺着,[張培]這樣謙遜、沉靜、誠摯的性格挺好,連最毛躁的人見了他也會心平氣和。”◆补证条目■性情急躁;不沉着,不细心。○《官场现形记》第十三回:“文七爺脾氣是毛躁的,立刻嚷了起來,説:‘船上有了賊了,還了得!’”
率躁,◆率直急躁。○[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劉楨]屈強輸作,[王粲]率躁見嫌。”
狂躁,◆1.浮躁輕率。○[漢][王符]《潛夫論?卜列》:“﹝小人﹞聞惡即懾懼而妄為,故狂躁而多禍。”○[唐][杜牧]《上宰相求杭州啟》:“某若不恃吾相之知而求之,是狂躁妄庸人也。”○[宋][司馬光]《與王介甫書》:“所遣者雖皆選擇才俊,然其中亦有輕佻狂躁之人。”○[沙汀]《淘金記》七:“他們知道[何]家素來注重規矩,不肯容許任何狂躁行為。”◆2.極其暴躁;異常煩躁。○[唐][劉知幾]《史通?書事》:“至如[王思]狂躁,起驅蠅而踐筆。”○[茅盾]《子夜》十四:“[吳蓀甫]獨自躺在沙發上,皺着眉頭發楞。不可名狀的狂躁是沒有了,然而不知道幹了些什麼的自疑自問又占據在他心頭。”
刻躁,◆苛刻暴躁。○《明史?陳循傳》:“久居政地,刻躁為士論所薄。”
決躁(决躁),◆迅疾。○《易?說卦》:“震為雷,為龍,為玄黃,為敷,為大塗,為長子,為決躁。”○[王引之]《經義述聞?周易》:“決、躁,皆疾也。象雷之迅,故為決躁。○《說文》‘趮,疾也。’趮與躁同。”
靜躁(静躁),◆靜和動。○[晉][張華]《答何劭》詩:“洪鈞陶萬類,大塊稟群生。明闇信異姿,靜躁亦殊形。”○《隋書?天文志中》:“太白進退以候兵,高埤遲速,靜躁見伏,用兵皆象之,吉。”
驚躁(惊躁),◆驚怵煩躁。
進躁(进躁),◆急於進取。○[晉][郭象]《<莊子>序》:“雖復貪婪之人、進躁之士,暫而攬其餘芳,味其溢流,彷彿其音影猶足,曠然有忘形自得之懷。”○[清][申涵光]《<讀莊一吷>序》:“夫使世無貪婪進躁之人,而治道無餘事,此明府註《莊》意也。”
簡躁(简躁),◆輕浮急躁。○《詩?小雅?楚茨》“為豆孔庶”[唐][孔穎達]疏:“[毛]以‘孔庶’為甚眾,故云‘莫莫,清靜而敬至’。由后能清靜恭敬又至篤,故能為豆甚多,若簡躁不恭,則不能也。”
急躁,◆1.亦作“急燥”。性急,不冷靜。○[元][吳萊]《狙賦》:“急躁襲取,智慮畢輸。”○[明][張居正]《女誡直解?敬慎》:“寬是不狹隘,裕是不急躁。”○《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婆婆性兒忒急燥,說的話兒不大妙。”○[巴金]《家》二九:“﹝[覺慧]﹞比哥哥更熱情些,性子更急躁些。”◆2.形容聲音急促嘈雜。○[明][陶宗儀]《輟耕錄?白翎雀》:“《白翎雀》者,國朝教坊大曲也。始則雍容和緩,終則急躁繁促,殊無有餘不盡之意。”○[碧野]《沒有花的春天》第二章:“這陣急躁得震聾耳朵的鼓樂聲後,就悠悠然地吹起簫笛來了。”◆补证条目■性急;不冷静。○《旧唐书·史思明传》:“史思明,本名窣干,營州寧夷州突厥雜種胡人也。姿瘦,少鬚髮,鳶肩傴背,廞目側鼻,性急躁。”
果躁,◆猶暴躁。○《三國志?吳志?孫堅傳論》:“然皆輕佻果躁,隕身致敗。”
詭躁(诡躁),◆猶詭詐。○《韓非子?難言》:“言而遠俗,詭躁人間,則見以為誕。”○[陳奇猷]集釋引[高亨]曰:“躁,詐也。”○《新唐書?成王千里傳》:“自[天授]後,宗室賢者多株翦,唯[千里]詭躁不情,數進符瑞諸異物,得免。”
鬼躁,◆指人將死前形體所表現的一種病態。○《三國志?魏志?管輅傳》“聞[晏][颺]皆誅,然後舅氏乃服”[裴松之]注引[三國][魏][管辰]《管輅別傳》:“夫[鄧]之行步,則筋不束骨,脈不制肉,起立傾倚,若無手足,謂之鬼躁。”○[梁啟超]《新民說?論尚武》:“吸食鴉片以戕其身體,鬼躁鬼幽,躂步欹跌,血不華色,面有死容,病體奄奄,氣息才屬。”參見“鬼幽”。
浮躁,◆輕浮急躁。○《晉書?應詹傳》:“[玫]浮躁有才辯,[臨漳]人士無不詣之。”○[宋][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上:“[李文靖公][沆]為相,專以方嚴重厚鎮服浮躁。”○《明史?李騰芳傳》:“三十九年京察,復以浮躁謫[江西]都司理問。”○[郭沫若]《孔雀膽》第四幕:“[矢拉]那傢夥浮躁得很。”
鳳狂龍躁(凤狂龙躁),◆形容心情煩躁,精神失常。○[唐][韓偓]《喜涼》詩:“爐炭燒人百疾生,鳳狂龍躁減心情。”○[清][金農]《問顏大懋倫疾》詩:“海枯石爛愁仍在,鳳狂龍躁轉多病。”
發躁(发躁),◆顯露出急躁的情緒。○《紅樓夢》第七七回:“[周瑞]家的發躁向[司棋]道:‘你如今不是副小姐了,要不聽說,我就打得你了。’”◆补证条目■显露出急躁的情绪。○《醒世姻缘传》第四五回:“薛夫人發躁説:‘好閨女!好閨女!……我可有甚麽顔面見親家合姐夫哩!’”又第四六回:“惟晁夫人一些也不發躁,只説:‘退親就退!我有這個學生,怕尋不出這門親來!’”
惡躁(恶躁),◆凶猛;凶惡。○《西游記》第三六回:“這個和尚,比那個和尚不同,生得惡躁,沒脊骨。”
丹躁,◆服用丹藥所引起的狂躁病。○[宋][陶穀]《清异錄?君道》:“﹝[唐憲宗]﹞始以兵定方鎮之強,終以丹躁滅身。”
暴躁如雷,◆猶暴跳如雷。○《醒世恒言?李玉英獄中訟冤》:“[李雄]見打得這般光景,暴躁如雷,翻天作地,鬧將起來。”○《警世通言?趙太祖千里送京娘》:“公子急得暴躁如雷,大聲叫道:‘出家人清淨無為,紅塵不染,為何殿內鎖着個婦女在內?’”參見“暴跳如雷”。
暴躁,◆1.遇事好發急,不能控制感情。○[元][張光祖]《言行龜鑒》卷一:“君子所養,要令暴躁邪僻之氣不設於身體。”○《儒林外史》第一回:“[時知縣]此時心中十分惱怒,本要立即差人拿了[王冕]來責懲一番,又想恐怕[危老師]說他暴躁,且忍口氣回去。”○[陳登科]《風雷》第一部第五十章:“你的性情暴躁,容易激動,為何不能克服呢?”◆2.指急躁的情緒。○[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二二章:“[生寶]聽了,不由人不發暴躁!原來老漢就這樣給兒子傳授聰明哩!”◆补义条目■干燥。○《圣济总录纂要》卷十七:“若風熱搏于腑臓,毒氣乘肝,衝發於目,則熱氣外泄,淚下多多,目夜暴躁,故熱磣痛赤腫也。”■补证条目■遇事好发急,不能控制感情。○宋李新《呼卢说》:“他日禰衡、潘岳輩,腰千錢求一擲,汹汹暴躁,矜己傲物。”
鄙躁,◆貪婪狡詐。○[唐][陸贄]《請不與李萬榮汴州節度使狀》:“今所陳奏,頗涉張皇,但露徼求之情,殊無退讓之禮。據茲鄙躁,殊異純良。”
喿「幧」001
2022-03-22 08:49·语料汇总
幧頭(幧头),◆古代男子束髮的頭巾。○《方言》第四:“絡頭,絔頭也……自[河]以北,[趙][魏]之間曰幧頭。”○《禮記?玉藻》“士練帶率下辟居”[漢][鄭玄]注:“士以下皆禪不合而繂積,如今作幧頭為之也。”
喿「氉」001
2022-03-12 09:00·语料汇总
氉皮,◆方言。猶言損傷面子。○[李劼人]《大波》第一部第八章:“這簡直是存心氉皮的舉動。”
喿「趮」001
2022-03-10 12:44·语料汇总
趮疾,◆急疾;迅速。○《漢書?天文志》:“辰星出入趮疾,常主[夷][狄],其大經也。”
喿「操」141
2022-02-25 13:23·语料汇总
重操舊業(重操旧业),◆見“重溫舊業”。
中操,◆中曲。○《文選?司馬相如<長門賦>》:“貫歷覽其中操兮,意慷慨而自卬。”○[李善]注:“中操,操之中也。”○[呂延濟]注:“操,曲也……言次第歷其聲至於中曲,歎息自激厲也。”詳“中曲”。
質操,◆资质节操。○汉《绥民校尉熊君碑》:“故長沙荼陵長文春字季秋,質操貞良,慈仁氾愛,治天官、日度、風角、列宿,明知聖術,在官脩德,民歌遺風。”○《南齐书·豫章文献王传》:“臣窮生如浮,質操空素,任居鼎右,已移氣序。”
志操,◆志向節操。○《漢書?李尋傳》:“竊以日視陛下志操,衰於始初多矣。”○《陳書?徐儉傳》:“幼而修立,勤學有志操。”○[宋][張齊賢]《洛陽縉紳舊聞記?安中令大度》:“度其志操,雖臨以白刃,脅之湯火,亦不能變易矣。”○[清][孫鼎臣]《江忠烈公遺詩序》:“豈氣類之相感,動於中而不自覺與?抑其精神之所憑依,志操之所趨舍,定於先者,確乎不可拔也。”
至操,◆極高尚的操守。○[漢][蔡邕]《彭城姜伯淮碑》:“至操動俗,邑中化之。”◆补证条目■极高尚的操守。○明吴廷翰《贞烈门坊记》:“按李氏名玉貞,大參公春之重孫女,幼有至操,莊静幽閑。”
執操(执操),◆持守節操。○《韓非子?顯學》:“立節參民,執操不侵,怨言過於耳必隨之以劍,世主必從而禮之,以為自好之士。”○[漢][趙曄]《吳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傳》:“於乎,貞明執操,其丈夫女哉!”[晉][皇甫謐]《高士傳?韓順》:“[地皇]四年,[漢]起兵於[南陽],[順同]縣[隗囂]等起兵,自稱上將軍,西州大震,唯[順]修道山居,執操不回。”
貞操(贞操),◆1.堅貞不渝、始終如一的節操。○[晉][袁宏]《後漢紀?光武帝紀三》:“若夫潔己而不汙其操,守善而不遷其業,存亡若一,滅身不悔者,此亦貞操之士也。”○[宋][贊寧]等《宋高僧傳?讀誦二?神智》:“[智]少有貞操,懇樂捨家,就[雲門寺][惟孝]為師。”○[明][張居正]《答徐太室憲長書》:“蓋公論未伸,將謂僕有私於公,則公之卓行貞操,終無以白於天下矣。”◆2.指女子不失身或從一而終的操守。○[晉][崔豹]《古今注?音樂》:“其妹悲其姊之貞操,乃為作歌,名曰《杞梁妻》焉。”○[明][章懋]《吳烈婦詩序》:“故裙襦之中,亦有能閑禮義,守貞操,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臨大節而莫奪,赴水火而如歸,若吾鄉[吳]烈婦者。”○[鄒韜奮]《信箱?貞操》:“這樣看來,貞操的合理的意義,不應該是男子強迫女子的偏面的觀念,應該是實行一夫一妻制度裏,在夫婦關係繼續成立中,相互遵守的關於性的德義。”
遠操(远操),◆高遠的節操。○《晉書?宋纖傳》:“少有遠操,沈靖不與世交。”○[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栖逸》:“[李廞]是[茂曾]第五子,清貞有遠操。”
幽操,◆隱逸不仕的操守。○《晉書?隱逸傳?戴逵》:“雖策命屢加,幽操不回,超然絕跡,自求其志。”○[宋][沈遼]《次韻奉酬文翁》:“昔人幽操有至樂,吾豈含華企沖漠。”
英操,◆高尚的風操。○[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洛水》:“[阮氏]([阮籍])尚不能動其(指[孫登])英操,復不識何人而能得其姓名?”[南朝][梁][江淹]《建平王太妃周氏行狀》:“若[衛娥]之炯行,[樊嬴]之英操,方之蔑如也。”
隱操(隐操),◆恬退的操守。○《南齊書?高逸傳?褚伯玉》:“[伯玉],少有隱操,寡嗜慾。”○《宋史?隱逸傳上?李瀆》:“直史館[孫冕]言其隱操,請加搜采。”○[明]閔文振《仰山脞錄?董蘿石》:“[海寧][蘿石][董公][澐厲]隱操有志,正學行義,多可稱。”
逸操,◆高潔的情操。○《三國志?蜀志?秦宓傳》:“觀[嚴]文章,冠冒天下,[由][夷]逸操,山嶽不移,使[揚子]不歎,固自昭明。”○《晉書?王湛傳論》:“[坦之]牆宇凝曠,逸操金貞。”○《藝文類聚》卷四十引[南朝][齊][虞羲]《與蕭令王僕射書》:“[袁侍中]體高亮之宏姿,挺孤奇之逸操。”
異操(异操),◆1.不同操守的人。○[漢][王充]《論衡?逢遇》:“[伍員]、[帛喜],俱事[夫差]。○[帛喜]尊重,[伍員]誅死。此異操而同主也。”◆2.獨特的節操。○[南朝][梁][任昉]《<王文憲集>序》:“[昉]行無異操,才無異能。”○[宋][孔平仲]《續世說?栖逸》:“幼有異操,終身不娶。”
儀操(仪操),◆儀容節操。○《後漢書?文苑傳?邊讓》:“美儀操之姣麗兮,忽遺生而忘老。”○《文選?傅毅<舞賦>》:“修儀操以顯志兮,獨馳思乎杳冥。”○[李周翰]注:“脩整儀容,端理節操,以明其志。”
遺操(遗操),◆1.指前人留下來的琴曲。○《文選?嵇康<琴賦>》:“理[重華]之遺操,慨遠慕而長思。”○[李善]注:“[重華],謂[舜]也。○《琴道》曰:[舜]操者,昔[虞舜]聖德玄遠,遂升天子。喟然念親,巍巍上帝之位不足保,援琴作操。”○[元][薩都剌]《焦桐》詩:“天海空遺操,冰霜見裂紋。”◆2.指留下的德操。○《晉書?羊祜傳》:“身沒讓存,遺操益厲。”
一操,◆猶言一次;一趟。○[元][李文蔚]《燕青博魚》第一摺:“你和他打了這一操,他如今不來尋你,就是你的造化了。”
野操,◆在野外操練。○[曹亞伯]《武昌革命真史?廣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有時則藉野操之名,帶兵士至[白雲山]或幽避處,圍坐演講革命。”
養操(养操),◆保持、培養節操。○[明][方孝孺]《學士亭記》:“故或放跡於江海,或養操於山林,求遺世忘累之士而與之遊。”
洋操,◆舊指西式軍事和體育方面的操練。○《清史稿?兵志三》:“[王毓藻]練[貴州]軍隊,先就省防三營改習洋操,次第推及各營。”○[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一篇五:“那時候的‘洋操’真是有趣,在操‘洋操’的時候差不多一街的人都要圍攏來參觀。”
雪操冰心,◆志行品德高尚純潔。○[明][唐順之]《楊孺人旌節碑銘》:“而前時[暉]且死,猶強起書‘雪操冰心’四字與婦訣。”
賢操(贤操),◆美好的德行。○《史記?酷吏列傳》:“[湯]之客[田甲],雖賈人,有賢操。”○[宋][晁補之]《壽安縣太君公孫氏行狀》:“其母[長安]縣君[常氏]有賢操,日夜誨三人以女德,起居惟謹。”○[明][馮夢龍]《情史?情穢?河間婦》:“始,婦人居戚里,有賢操。”
下操,◆1.出操;操練。○[沙汀]《凶手》:“雖然又少了幾個同伴,而他的兄弟卻照常每天在沙壩上下操。”○[王血波]《寶山參軍》:“又爬山,又下操,怕你身子受了勞。”◆2.收操。操畢下場。如:大家剛下操,汗水未乾,又上課了。◆补证条目■出操;操练。○明海瑞《兴革条例·兵属》:“今日老爹按臨下操,乃奉朝廷命不敢爾私。”○明无名氏《精忠记·应诏》:“今日小將軍下操,還未賞你。”
舞操,◆伴舞的琴曲。○《文選?傅毅<舞賦>》:“贊舞操,奏均曲。”○[劉良]注:“舞之節操;均,雅曲之名也。”
無操(无操),◆1.謂徒手無所操執。指空手。○《管子?參患》:“兵不完利,與無操者同實。”◆2.不費心思。○[唐][薛能]《春日使府寓懷詩》之二:“平生無解亦無操,永日書生坐獨勞。”
文王操,◆樂府琴曲名。傳為[周文王]所作。○《樂府詩集?琴曲歌辭一?文王操》[宋][郭茂倩]題解:“《琴操》曰:‘[紂]為無道,諸侯皆歸[文王],其後有鳳凰銜書於郊,[文王]乃作此歌。’[謝希逸]《琴論》:‘《文王操》,[文王]作也。’”○《太平御覽》卷八四引[漢][桓譚]《新論》:“《文王操》者……[文王]躬被法度,陰行仁義,援琴作操,故其聲紛以擾,駭角震商。”
微子操,◆古琴曲名。○[漢][桓譚]《新論?琴道》:“《微子操》:[微子]傷[殷]之將亡,終不可奈何,見鴻鵠高飛,援琴作操,其聲清以淳。”亦省稱“微子”。○[三國][魏][嵇康]《琴賦》:“雅昶[唐堯],終詠《微子》。”
團體操(团体操),◆集體表演的、具有一定主題思想的體操。表演者按規定做各種體操或舞蹈動作,或進行隊列變化,或組成各種有意義的圖案。
同操,◆1.同樣行事。○[漢][王充]《論衡?順鼓》:“盜賊之發,與此同操。”◆2.指有同樣志行的人,猶同道。○[宋][王令]《答束徽之索詩》詩:“因疑今世人,恐有我同操。”
體操(体操),◆體育運動項目。包括徒手體操和器械體操兩大類。○[張天翼]《移行?歡迎會》:“這麼着,他就得跟那位大人物回省裏去發跡,再也不在這師範學校當什麼體操教員了。”○[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擠垮它》:“在陣地上跳舞,作柔軟體操。”
俗操,◆流俗所崇尚的操行。○《晉書?王接傳》:“性簡率,不修俗操,鄉里大族多不能善之,唯[裴頠]雅知焉。”
松風操(松风操),◆即松風曲。○[元][周權]《秋霽》詩:“酒醒誰鼓《松風操》,炷罷鑪薰洗耳聽。”參見“松風曲”。
思士操,◆琴曲名。相傳為[周文王]所作。見[漢][蔡邕]《琴操?文王思士》。
水仙操,◆琴曲名。操,曲類名稱,如散、弄、序、引之類。○[漢][蔡邕]《琴操?水仙操》:“《水仙操》者,[伯牙]所作也。”○[宋][劉攽]《斫冰詞》:“憑君與製《水仙操》,傳入[湘靈]寶瑟彈。”○[清][魏源]《黃山諸谷?松谷五龍潭》詩:“百尺水精簾,四面《水仙操》。”
水操,◆舊指在水上進行的軍事操練。○《清會典事例?職掌?水操》:“[光緒]十二年,復[昆明湖]水操。”
霜操,◆1.高潔的操守。○《南齊書?沈驎士傳》:“年踰七十,業行無改。○[元嘉]以來,聘召仍疊。玉質踰潔,霜操日嚴。”◆2.古琴曲名。○《說郛》卷一百引[宋][居月]《琴曲譜錄》:“《霜操》,[尹伯奇]製。”
守操,◆保持節操。○[明][何景明]《白菊賦》:“羌守操以堅冰,徒有容之若玉。”
士操,◆猶士節。○《晉書?王國寶傳》:“[國寶]少無士操,不修廉隅。”○《南齊書?王玄載傳》:“[玄載]夷雅好玄言,脩士操,在[梁][益]有清績,[西州]至今思之。”
生產操(生产操),◆根據不同工種的勞動特點與條件編製的一種專門體操,用以促進勞動者的健康,提高勞動生產率。○《新華月報》1965年第2期:“積極推動廣播操、生產操、鍛煉標准等多種多樣、豐富多采的群眾性體育活動。”
神鳳操(神凤操),◆古樂府琴曲歌辭名。相傳為[周成王]所作。○《樂府詩集?琴曲歌辭一?神鳳操》:“一曰《鳳凰來儀》。○《古今樂錄》曰:‘[周成王]時,鳳凰翔舞,[成王]作此歌。’[謝希逸]《琴論》曰:‘[成王]作《神鳳操》,言德化之感也。’”
上操,◆謂整隊出操。○《朱元璋傳》第二章第一節:“[元璋]入了伍,參見了隊長,逐日跟弟兄們上操,練習武藝。”
趣操,◆志趣情操。○《莊子?秋水》:“知[堯][桀]之自然而相非,則趣操睹矣。”○[成玄英]疏:“則天下萬物情趣志操,可以見之矣。”○[宋][葛勝仲]《讀樂天<琵琶行>行》詩:“平生趣操號安恬,退亦恬然進不貪,何事[潯陽]恨遷謫,輕將清淚溼青衫!”
曲操,◆樂曲。○《後漢書?曹褒傳》:“歌詩曲操,以俟君子。”○[李賢]注:“操猶曲也。”
秋操,◆[清]末秋季操練與檢閱軍隊,稱為秋操。○《李烈鈞自傳?辛亥革命》:“嗣以[永平]秋操,[滇省]督練公署派余與[邱斌]參加,余遂離[滇]往[滬],勾留兩周,溯[江]西上。”
情操,◆感情與操守。○[峻青]《秋色賦?傲霜篇》:“然而我更愛的卻還是那傲霜鬥雪不怕寒冷不畏強暴的高尚情操和鬥爭精神。”○[葉聖陶]《給少年兒童寫東西》:“高尚的情操就是時時刻刻想到自己在人民之中,是社會的一員,應該而且必須為人民為社會作有益的事,一輩子這樣,決不改變。”
清操,◆高尚的節操。○《後漢書?尹勛傳》:“宗族多居貴位者,而[勳]獨持清操,不以地埶尚人。”○[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誡兵》:“得姓以來,無清操者唯此二人,皆罹禍敗。”○[宋][文天祥]《正氣歌》:“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紅樓夢》第三回:“其為人謙恭厚道……故弟致書煩托,否則不但有污尊兄清操即弟亦不屑為矣。”
平行作業(并行操作),◆在同一施工場所,使盡可能多的工種在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條件下同時進行各種作業。
內操(内操),◆[明]時選太監在宮中授甲操練,謂之內操。○[明][劉若愚]《酌中志?內臣佩服紀略》:“至[天啟]二年六月內[王體乾]、[史賓]、[張文元]奉先帝聖旨,選內操官人時,便已在北上門居中。”○[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七章:“我一手保你掌管內操的事兒,已經半個月啦。”
末操,◆小節,微不足道的操行。○[晉][袁宏]《後漢紀?靈帝紀上》:“府君不希[孔聖]之明訓,而慕[夷][齊]之末操,無乃皎然自貴於世?”
妙操,◆1.高尚的節操。○[漢][王充]《論衡?程材》:“其高志妙操之人,恥降意損崇,以稱媚取進。”◆2.擅長。○《後漢書?蔡邕傳》:“﹝[邕]﹞好辭章,數術、天文,妙操音律。”
履霜操,◆古樂府琴曲名。○[漢][蔡邕]《琴操?履霜操》:“《履霜操》者,[尹吉甫]之子[伯奇]所作也。”○《樂府詩集?琴曲歌辭一?<履霜操>題解》:“[伯奇]無罪,為後母讒而見逐,乃集芰荷以為衣,採楟花以為食,晨朝履霜,自傷見放,於是援琴鼓之而作此操。曲終,投河而死。”○[唐][韓愈]有《履霜操》詩。
烈操,◆堅貞的節操。○《北史?列女傳?魏溥妻房氏》:“﹝[魏溥]妻[房氏]﹞幼有烈操……[溥]卒,及將大歛,[房氏]操刀割左耳,投之棺中,仍曰:‘鬼神有知,相期泉壤。’流血滂然,助喪者哀懼。”
苦操,◆在艱難困苦中堅守的節操。○[明][邵璨]《香囊記?寄書》:“看那牧羊還[漢],潰腹歸[唐],苦操真難比!”
軍操(军操),◆軍事操練。◆补证条目■军事操练。○石钟山《遍地鬼子》第二章十八:“锅上热气蒸腾,出完军操的兵们,围着锅,手执饭盆,热气蒸腾地吃饭。”
局操,◆猶小節。○《晉書?皇甫謐傳》:“棄通道之遠由,守介人之局操。”
介操,◆耿介的操守。○[漢][蔡邕]《貞節先生范史雲碑》:“苟非其類,無所容納,介操所在,不顧貴賤。”
節操(节操),◆1.氣節操守。○《韓非子?五蠹》:“其劍者聚徒屬,立節操,以顯其名,而犯五官之禁。”○《後漢書?伏隆傳》:“[隆]字[伯文],少以節操立名,仕郡督郵。”○[唐][杜甫]《七月一日題終明府水樓》詩:“承家節操尚不泯,為政風流今在茲。”○[清][黃軒祖]《游梁瑣記?吳翠鳳》:“邑令敬其節操,為懸額題旌,並佽助焉。”○[夏衍]《秋瑾傳》第三幕:“你這些鬼話……可決不能欺騙有血性有節操的革命黨!”◆2.指樂曲的節拍。○《文選?王褒<洞簫賦>》:“條暢洞達中節操兮,終詩卒曲尚餘音兮。”○[李善]注:“言聲有條貫,通暢洞達而中於節操。”
將歸操(将归操),◆古琴曲名。相傳為[孔子]所作。○《樂府詩集?琴曲歌辭二?將歸操》[宋][郭茂倩]解題:“一曰《郰操》。○《琴操》曰:‘《將歸操》,[孔子]所作也。’《孔叢子》曰:‘[趙]使聘夫子,夫子聞[鳴犢]與[竇犨]之見殺也,回輿而旋,為操曰《將歸》。’”參閱《史記?孔子世家》。
檢操(检操),◆節操;操守。○《晉書?虞潭傳》:“[潭]清貞有檢操,州辟從事、主簿,舉秀才。”○《梁書?文學傳下?庾仲容》:“﹝[仲容]﹞唯與[王籍]、[謝幾卿]情好相得,二人時亦不調,遂相追隨,誕縱酣飲,不復持檢操。”○[元][辛文房]《唐才子傳?顧況》:“﹝[顧況]﹞善為歌詩,性恢謔,不修檢操。”
堅操(坚操),◆堅定的節操。○[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卷二:“有數貴官,艷稱‘狀元嫂’卓識堅操,人所不及。”○[李大釗]《新舊思潮之激戰》:“一面更要有自信獨守的堅操。”
會操(会操),◆會合舉行操演。
鶴操(鹤操),◆指《別鶴操》。泛指表示別離的琴曲。○[南朝][梁][劉孝綽]《烏夜啼》詩:“鶤弦且輟弄,《鶴操》且停徽。”參見“鶴琴”。
行操,◆品行操守。○[漢][王充]《論衡?命祿》:“﹝世之論事者﹞見智能之士官位不至,怪而訾之曰:‘是必毀於行操。’行操之士亦怪毀之曰:‘是必乏於才知。’”○《後漢書?梁竦傳》:“[嫕]([梁嫕])素有行操,帝益愛之,加號[梁夫人]。”○《世說新語?德行》“[祖光祿]少孤貧”[南朝][梁][劉孝標]注:“[納]([祖納])諸母三兄,最治行操,能清言。”○[明][李東陽]《送吏部侍郎周先生使秦》詩序:“古之所謂使,必其辭令行操皆足以不辱,然後為賢。”
故操,◆舊行,原先的做法。○《史記?酷吏列傳》:“﹝[王溫舒]﹞復為右輔,行中尉事,如故操。”
古操,◆古琴曲。○[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四:“三百篇新聲詩意盡通,一篇篇彈得,風賦雅頌。古操新聲,循環無始終。”○[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四:“循環成雅弄,純音合正,古操通玄。”
孤操,◆高尚的節操。○[宋][宋祁]《宋景文公筆記?左志》:“行年六十有四,孤操完履。”○[宋][陸游]《小園竹間得梅一枝》詩:“交情歲晚金石堅,孤操凜然真耐久。”
公儀之操(公仪之操),◆[公儀休]的節操。○[公儀休]相[魯],不受饋贈,拔園葵,出織婦,不與民爭利。事見《史記?循吏列傳》。○《後漢書?方術傳上?謝夷吾》:“爰牧[荊州],威行邦國。奉法作政,有[周][召]之風;居儉履約,紹[公儀]之操。”亦稱“公儀退食”。○《後漢書?何敞傳》:“[敞]奏記[由]曰:‘……使百姓歌誦,史官紀德,豈但[子文]逃祿,[公儀]退食之比哉!’[由]不能用。”
工間操(工间操),◆機關、企業中的工作人員、工人每天在工作時間內抽出一定時間來集體做的體操。
高操,◆高尚的德操。○[晉][陶潛]《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詩:“歷覽千載書,時時見遺烈。高操非所攀,謬得固窮節。”○[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景寧寺》:“[元慎]清尚卓逸,少有高操,任心自放,不為時羈。”○[明][謝肇淛]《秋日邀龍君御同鍾伯敬林茂之賦詩君御時將赴湟中》:“營道植高操,大音謝俗機。”川劇《評雪辨蹤》:“你本是讀書之人飽學儒,講的苦節與高操。”
改操,◆改變節操或操行。○[漢][劉向]《九嘆?憂苦》:“欲遷志而改操兮,以紛結其未離。”○《後漢書?孔奮傳》:“[奮]自為府丞,已見敬重,及拜太守,舉郡莫不改操。”○[晉][葛洪]《抱樸子?行品》:“不改操於得失,不傾志於可欲者,貞人也。”
風雨操場(风雨操场),◆指室內運動場。○[葉聖陶]《登雁塔》:“有個體育運動場,面積七百多畝,有田徑賽場,各種球場,風雨操場,滑冰場。”
風操(风操),◆指人的志行品德。○《晉書?王劭傳》:“[劭]美姿容,有風操,雖家人近習,未嘗見其墮替之容。”○《新唐書?韋斌傳》:“[況]雖世貴,而志沖遠,不為聲利所遷,當時重其風操。”○[王闓運]《黃淳熙傳》:“於其卒,[秉章]乃復論列其績及平昔風操,概具疏聞,推為名臣。”
方操,◆方正的操守。○[明][陳子龍]《長安有狹邪行》:“處士秉方操,迷轍歧路旁。”
二三其操,◆谓人无固定的节操。○南朝梁任昉《求为刘诹⒐萜簟罚骸柏毑浑E穫其心,窮不二三其操。”
端操,◆1.正直的操守。○《文選?顏延年<和謝監靈運>》:“弱植慕端操,窘步懼先迷。”○[劉良]注:“言少小立身,慕端直之操,急步隨之,常恐先迷其正道也。”◆2.謂端正其操守。○《後漢書?列女傳贊》:“端操有蹤,幽閑有容。”○[李賢]注:“婦人之正其節操有蹤跡可紀者。”○[唐][駱賓王]《在江南贈宋五之問》詩:“懷德踐遺芳,端操慚謀己。”
獨操(独操),◆單獨把持。○《管子?輕重丁》:“動之以言,潰之以辭,可以為國基。且君幣籍而務,則賈人獨操國趣;君穀籍而務,則農人獨操國固。”
德操,◆1.謂有德而能操持。○《荀子?勸學》:“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後能定,能定然後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王先謙]集解引[郝懿行]曰:“德操,謂有德而能操持也。”◆2.道德操守。○[宋][曾慥]《高齋漫錄》:“[司馬溫公]與[蘇子瞻]論茶墨俱香……譬如賢人君子,黔晰美惡之不同,其德操一也。”
大操,◆1.高尚的操守。○[漢][賈誼]《新書?匈奴》:“信為大操,帝義也。”◆2.猶大志。○《後漢書?孔融傳》:“[光武]不問[伯升]之怨,[齊侯]不疑射鉤之虜。夫立大操者,豈累細故哉!”◆3.指舉行規模較大的操演。○[清][黃六鴻]《福惠全書?保甲?訓練伍壯》:“每歲九月霜降日,城鄉全保伍壯大操。”○[鄭觀應]《盛世危言?海防上》:“﹝海軍﹞四季四小操,歲終一大操。”○[震鈞]《天咫偶聞?郊坰二》:“[仰山],在[京]西三十里,山下地名[仰山窪]。每歲孟冬,八旗兵丁大操於此。”◆补证条目■指举行规模较大的操演。○明海瑞《兴革条例·兵属》:“大操中軍舉號,頭一聲各把總官哨循序回營畢。中軍官禀開操,旗臺上放起火三枝吹打,中軍官列旗鼓導大纛前至正南信地。各營以次吹打,起隊赴各信地安營畢。吹打止。”
楚操,◆[楚]地琴曲。借指鄉音。○[北周][庾信]《謹贈司寇淮南公》詩:“傳呼擁絳節,交戟映彤闈。遂令忘[楚]操,何但食[周]薇。”○[倪璠]注:“《左氏傳》曰:‘[晉]侯與[鍾儀]琴,操南音。’”參見“楚奏”。
出操,◆到操場上操練。○[汪曾祺]《大淖記事》:“除了下鄉辦差,保安隊的弟兄們沒有什麼事……平常是難得出操、打野外的。”
城操,◆[明]時調衛所兵備邊之稱。亦指備邊士卒。○[明][唐順之]《條陳薊鎮補兵足食事宜疏》:“但系六百里之外,或分為兩班:一班備春,一班備秋。或并為一班,半年城操,半年秋戍。”○[明][唐順之]《條陳薊鎮補兵足食事宜疏》:“其補軍之法,逃軍先儘本身,故軍先儘子孫;不足,則均之同伍,均之同隊,以至通一衛之餘丁而補之;又不足,則取之城操。”
成操,◆成就節操。○[南朝][宋][謝瞻]《于安城答靈運》詩:“殉業謝成操,復禮愧貧樂。”
常操,◆1.不變的操守。○《韓非子?解老》:“萬物各異理而道盡,稽萬物之理,故不得不化;不得不化,故無常操。”○[漢][黃石公]《素書?安禮》:“上無常操,下多疑心。”○《後漢書?馮衍傳下》:“游精神於大宅兮,抗玄妙之常操。”◆2.定期的操演。○《清史稿?兵志十》:“其春秋季常操,四旗合操四次,八旗合操二次,初冬則分遣各旗演習步圍。”
差操,◆猶差使,差遣。○[明][沈德符]《野獲編補遺?畿輔?內府畜豹》:“請留勇士四十人,餘還營差操。”○《明史?佞倖傳?門達》:“[達]坐調[貴州][都勻]帶俸差操。”
操作,◆1.勞動。○《後漢書?梁鴻傳》:“﹝[孟光]﹞乃更為椎髻,著布衣,操作而前。○[鴻]大喜曰:‘此真[梁鴻]妻也。能奉我矣!’”[宋][李綱]《題<邵平種瓜圖>》詩:“兒童玉立形骨清,挈笠攜筐助操作。”○[清][唐甄]《潛書?權實》:“匠之於器,日夜操作,則手與器相習而無不如意。”○[清][周淑履]《述懷》詩:“軋軋機杼聲,漠漠空天雪,操作入中宵,十指皆皴裂。”◆2.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技術要求進行活動。○[艾蕪]《鞍鋼啊,我回來了》:“有些操作,先前需要兩三個人的,現在只消一個人按下電鈕就行。”○[靳以]《跟着老馬轉》:“你自己就違反了操作規程。”
操總(操总),◆掌握要領。○[宋][蘇舜欽]《論西事狀》:“其言泛雜,無所操總,又陳爛使人耳厭其聞而笑忽之。”
操制,◆控制。○[宋][葉適]《法度總論三?監司》:“故監司者,操制州郡者也。”○《宋史?儒林傳四?呂祖謙》:“陛下於左右,雖不勞操制,苟玩而弗慮,則聲勢浸長。”
操執(操执),◆1.猶任事。○《後漢書?隗囂傳》:“將軍操執款款,扶傾救危。”○[明][張居正]《送南陽公赴留都考功序》:“他日主上掄卓犖操執之臣,以贊彪赫寄偉之績,且將急需乎君,君且挺身先矣。”◆2.操守。○[唐][廬山女]《贈朱樸<鯉魚>》詩:“操執若同[顏叔子],今宵寧免淚盈腮。”○[宋][葉適]《文林郎前秘書省正字周君南仲墓志銘》:“夫[箕子]所謂‘有為、有猷、有守’,是有材、有道、有操執之人也。”
操之過切(操之过切),◆見“操之過急”。
操之過急(操之过急),◆辦事太急躁。○[鄭觀應]《盛世危言?禁煙上》:“始也操之過急,繼又失之過寬。”○[毛澤東]《論政策》:“但在糾正錯誤時,應是有步驟的,不可操之過急。”亦作“操之過切”。○[聞一多]《論文藝的民主問題》:“我個人看來,目前的民主運動的確戰鬥性不夠,也許有些老輩人認為操之過切,反而不好。”◆补证条目■办事太急躁。○清黄宗羲《子刘子行状上》:“陛下求治之心,操之過急,不免醖釀而爲功利。”
操張(操张),◆1.謂張琴。○[三國][魏][嵇康]《琴賦》:“[伶倫]比律,[田連]操張。”參見“操暢”。2.握持開張。○[唐][令狐楚]《為人謝賜行營將士襖子及弓弩狀》:“遙知被服,皆不憚於兵鋒;緬想操張,盡將穿於虜骨。”◆3.操縱,支配。○[前蜀][杜光庭]《司封毛絢員外解災醮詞》:“三靈資稟乾坤,司覆載之權;五緯操張寒暑,柄推遷之運。”
操意,◆立意,用心。○[唐][沈亞之]《答馮兄書》:“昨日奉策應對之日,操意張謀,唯恐不遠,刻文勵語,唯恐不工。”○[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卷二:“上大怒,以為[昌言]操意巇險,誣陷大臣。”
操衣,◆制服。○[魯迅]《集外集拾遺?今春的兩種感想》:“以前是天天練操,不久就無形中不練了,只有軍裝的照片存在,並且把操衣放在家中,自己也忘卻了。”○[張天翼]《包氏父子》一:“制服就是操衣。”
操業(操业),◆1.從事職業的活動。○[清][蒲松齡]《聊齋志异?二商》:“姪年十五,荏弱不能操業。”○[聶紺弩]《談鴇母》:“妓老不能操業,多蓄雛妓,而自為之母,故曰鴇母。”◆2.志行,節操。○《晉書?謝尚傳》:“猶當崇其操業,以弘風尚。”○[晉][葛洪]《抱樸子?清鑒》:“考操業於閨閫,校始終於信效,善否之驗,不其易乎。”○《南史?李元履傳》:“子[元履],幼有操業,甚閑政體,為司徒[竟陵王][子良]法曹參軍。”
操學(操学),◆操行和學問。○《南史?謝晦傳》:“樹文德於庭戶,立操學於衡門。”
操修,◆道德修養。○[宋][王禹偁]《滁州謝上表》:“臣粗有操修,素非輕易,心常知於止足,性每疾於回邪。”○[宋][秦觀]《謝及第啟》:“敢不慎操修之方,明出處之致,庶期末路,獲報明恩。”○[明][李東陽]《不寐》詩:“誓存操修節,謹獨戒未萌。”
操心,◆1.所執持的心志。○《史記?傅靳蒯成列傳論》:“[蒯成侯][周紲]操心堅正,身不見疑。”○[漢][劉向]《列女傳?晉圉懷嬴》:“[嬴]不肯聽,亦不泄言,操心甚平。”○[宋][司馬光]《皮公弼第二札子》:“蓋言人操心不正者,雖有材能,無所用也。”○[清][二石生]《十洲春語》卷上:“花憨操心清苦,宜掃雪煎茶。”◆2.勞神,費心料理;擔心。○《孟子?盡心上》:“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唐][杜牧]《自遣》詩:“遇事知裁翦,操心識卷舒。”○《紅樓夢》第二九回:“偏偏兒的遇見了這麼兩個不懂事的小冤家兒,沒有一天不叫我操心!”[魯迅]《書信集?致許廣平》:“我並不操心,勞碌,幾乎終日無事。”◆3.小心。○[賀敬之]等《慣匪周子山》第五場:“操心不要叫人家看見了,溜山溝走!”
操絲比竹,◆谓弹奏乐器。○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紹雖官卑,職備常伯。操絲比竹,蓋樂官之事,不可以先王法服,爲伶人之業。”
操術(操术),◆謂所執持的處世主張或工作方法。○《荀子?不苟》:“君子位尊而志恭,心小而道大,所聽視者近,而所聞見者遠,是何邪?則操術然也。”○[宋][蘇轍]《潁濱遺老傳》上:“[陳陽叔]以樞密副使與[介甫]共事,二人操術不同,[介甫]所唱,[陽叔]不深和也。”○[宋][李綱]《論君子小人之勢》:“君子常退,小人常進,治安之世少而危亂之世多,其故何哉?則操術使之然也。”○[章炳麟]《<社會通詮>商兌》:“使有民族主義者,而其操術不出於譜牒之文,享嘗之制,收族聚宗之道,則宗法社會狹小之制以成。”
操守,◆1.平素的品行志節。○《新唐書?裴度傳》:“[度]退然纔中人,而神觀邁爽,操守堅正,善占對。既有功,名震四夷。”○《明史?劉宗周傳》:“未有操守不謹,而遇事敢前,軍士畏威者。”○[鄭觀應]《盛世危言?銀行下》:“一切應辦事宜由股商中慎選一精明幹練、操守廉潔之人綜計出入。”◆2.執持善行,固守志節。○[宋][蘇軾]《賜守尚書右丞胡宗愈辭恩命不允詔制》:“卿昔在諫垣,首開正論,出入滋久,操守不回。”○[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一:“此說卻是正理,如吾儒易簀、結纓之類,皆是平日講貫得明、操守得安、涵養得熟,視生死如晝夜,故能如此不亂。”○《再生緣》第三二回:“要學[長孫]賢后德,必須操守在深宮。”◆补义条目■操练守卫。○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二:“將田地盡數撥與軍士,令其分爲兩番,六日操守,六日耕種,收成之後,併力備禦。”○《明史·食货志一》:“景帝時,邊方多事,令兵分爲兩番,六日操守,六日耕種。”■补证条目■平素的品行志节。○《人民日报》2006.7.23:“这样的‘语误’,不但损害了个人隐私,也与记者应有的职业操守相悖。”
操神,◆勞神。如:這件事讓你操神了,真過意不去。
操身行世,◆猶言立身處世。○[明][方孝孺]《與盧編修希魯書》:“痛以禮義自繩約,既率己之頑惰,又以化頑惰者,使之知操身行世之大方,孝親忠君之大節。”
操舍,◆1.執持和捨棄。○《淮南子?要略》:“操舍開塞,各有龍忌。”○[清][梅曾亮]《臺灣府知府蓋君墓志銘》:“天乃雨,民呼為‘太守雨’。其行事操舍適機會,又如此。”◆2.指理學家所視為的修心養性的關鍵。語本《孟子?告子上》:“[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惟心之謂與。’”[朱熹]集注:“[孟子]引之,以明心之神明不測,得失之易而保守之難,不可頃刻失其養。”○[宋][朱熹]《答呂子約書》:“示喻日用工夫如此,甚善。然亦且要見一大頭腦分明,便於操舍之間有用力處。”
操權(操权),◆掌權;把持政權。○[唐][韓愈]《寄盧仝》詩:“嗟我身為赤縣令,操權不用欲何俟?”○《舊唐書?衛次公傳》:“及[順宗]在諒闇,外有[王叔文]輩操權樹黨,無復經制,[次公]與[鄭絪]同處內廷,多所匡正。”
操切,◆1.脅迫;劫持。○《漢書?貢禹傳》:“姦軌不勝,則取勇猛能操切百姓者,以苛暴威服下者,使居大位。”○[宋][葉適]《經總制錢二》:“一日為吏,簿書期會迫之於前,而操切無義之術用矣。”○[清][龔自珍]《明良論》四:“聚大臣群臣而為吏,又使吏得以操切大臣群臣。”◆2.引申為苛刻,嚴厲。○[清][李漁]《比目魚?入班》:“我們這位先師,極是靈顯,又極是操切,不像儒、釋、道的教這樣有涵養,不記人的小過。”◆3.辦事過於急躁。○[明][張居正]《辛未會試程策》二:“一令下,曰何煩苛也,一事興,曰何操切也,相與務為無所事事之老成。”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立憲紀聞?更革京朝官制大概情形》:“然今日法律未修,民智未啟,若操切從事,徒飾空文,則未見其利,而害已形矣。”○[茅盾]《動搖》五:“剛才[時達兄]說店員工會辦得太操切了點兒,我也是這個意思。”
操奇,◆見“操奇逐贏”。
操弄,◆把持玩弄。○《後漢書?竇武傳》:“中常侍[曹節]、[王甫]等,自先帝時操弄國權,濁亂海內。”○《三國志?蜀志?郤正傳》:“[皓]從微至貴,操弄威權。”○[晉][葛洪]《抱樸子?漢過》:“當塗端右閹官之徒,操弄神器,秉國之鈞,廢正興邪,殘仁害義。”
操略,◆操守謀略。○[宋][岳珂]《金陀續編?鼎澧逸民敘述楊幺事跡二》:“[岳樞相]可謂賢大將矣……其不允[牛皋]洗蕩之請,則其以恬淡之道自處而臻不戰而勝之功,固已雍容胸中。彼區區甲胄之流,豈足以識其操略哉!”
操履,◆操守。○[晉][葛洪]《抱樸子?博喻》:“潔操履之拘苦者,所以全拔萃之業;納拂心之至言者,所以無易方之惑也。”○[前蜀][杜光庭]《衙內宗夔本命醮詞》:“雖側身思過,省己捫心,每虞操履之間,難免纖微之失。”○《金史?選舉志一》:“文士有偶中魁選,不問操履,而輒授翰苑之職。”○《明史?顧佐傳》:“[佐]孝友,操履清白,性嚴毅。”
操烈,◆貞烈的節操。○[唐][白行簡]《李娃傳》:“予與[隴西][李公佐]話婦人操烈之品格,因遂述[汧國]之事。”○[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六:“且龍神爾,而義風有古聖賢操烈。”
操量,◆德操度量。○《世說新語?雅量》“卿州吏中有一令僕才”[劉孝標]注引《中興書》:“[和]有操量,弱冠知名。”
操立,◆操守。○《宋書?何尚之傳》:“[尚之]少時頗輕薄,好摴蒲,既長折節蹈道,以操立見稱。”◆补证条目■操守。○《宋书·袁粲传》:“〔袁粲〕蚤以操立志行見知。”
操理,◆操持;料理。○《大地》2001年第27期:“秋天下来,黑谷让麻雀吃光了,无籽西瓜全死了,樱桃萝卜让参观团踩死了,秋葵、旱稻压根就没发芽,飞蝶南瓜只结下烧饼大小的几个,也让乡镇干部抱走邀功去了,以后的事就再也没人操理了。”○《中国经济周刊》2006年第5期:“深圳人口的20%左右是湖南人,400多家比较大型的企业由湖南人创业或掌权,湖南人操理的酒店、饮食、服务业三大部门每年以60%的速度增长。”
操勞(操劳),◆1.辛苦勞動。○[郁達夫]《遲桂花》:“因為白天操勞過了度,這時似乎也已經墜入了夢鄉。”○[柯岩]《奇异的書簡》二:“整天像牛馬一樣的操勞,眼裏看到的就盡是愁苦和汗水了。”◆2.勞心,費心。○《紅樓夢》第三三回:“一則可慰王爺諄諄奉懇之意,二則下官輩也可免操勞求覓之苦。”○[浩然]《艷陽天》第四章:“多少顆火熱的心,都在不聲不響地為着集體事業操勞。”
操決(操决),◆決斷。○《新唐書?戴胄傳》:“[胄]明敏,長于操決,無宿疑。”
操介,◆節操,操守。○《宋書?臨川王義慶傳》:“才學明敏,操介清修。”
操節(操节),◆操守,氣節。○《後漢書?儒林傳下?樓望》:“操節清白,有稱鄉閭。”○[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三:“[神廟]大不樂,遂復聽其去,然重其操節,且約再召期。”
操江,◆1.[明]代官名。全稱提督操江,以副僉都御史為之,領上下[江]防之事。○[清][順治]元年沿置,兼巡撫[安]、[徽]、[甯]、[池]、[太]、[廣],駐[安慶]。至[康熙]元年省操[江]所部十二營,改隸總督。始置[安徽]巡撫。因[明]代操江以副僉都御史為之,故亦有操江御史、操江都御史之稱。○《警世通言?蘇知縣羅衫再合》:“[蘇雲]直至[南京],寫下一張詞狀到操江御史衙門去出告。”○[明][王瓊]《雙溪雜記》:“[鑑]因是亦得轉[南京]操江都御史。”參閱《明史?職官志四》、《清史稿?職官志三》。2.在[江]上操練兵卒。○[清][孔尚任]《桃花扇?草檄》:“操[江]夜入[武昌門],雞犬寂寥似野村。”
操檢(操检),◆操行。○《南史?孝義傳?何子平》:“幼持操檢,敦厲名行。”○[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卷九:“﹝[忱]﹞性輕易,喜傲忽人,好色嗜利,不修操檢。”
操行,◆操守、品行。○《史記?伯夷列傳論》:“操行不軌,專犯忌諱,而終身逸樂,富厚累世不絕。”○[唐][韓愈]《遣瘧鬼》詩:“不修其操行,賤薄似汝稀。”○[宋][范公偁]《過庭錄》:“為人古直有操行。”○[清][納蘭性德]《淥水亭雜識》卷二:“凡此諸人,雖其學業、操行參差不齊,要皆天民之秀,有用于世者也。”
操鼓,◆擂鼓。○[元][李壽卿]《伍員吹簫》楔子:“這廝好無禮也,操鼓來!”
操惡(操恶),◆暴躁。操,通“躁”。○《敦煌變文集?八相變》:“聖者尋常多操惡,今日拜禮甚人?”
操斷(操断),◆猶言判案斷獄。○[唐][元稹]《論教本書》:“目不得閱淫豔妖誘之色,耳不得聞優笑凌亂之聲,口不得習操斷擊搏之書,居不得近容順陰邪之黨。”
操度,◆操作所守尺度。○[唐][薛用弱]《集异記補編?奚樂山》:“有[奚樂山]者,攜持斧鑿,詣門自售,視操度繩墨頗精。”
操調(操调),◆1.指寫作所采取的格調。○《南齊書?文學傳論》:“發唱驚挺,操調險急,雕藻淫豔,傾炫心魄。”◆2.操演調遣。○[明][沈鯨]《雙珠記?勾補軍伍》:“照得兵部勘合通查天下軍伍,舊管新收,開除實在,俱要造冊知會,以憑操調。”
操典,◆1.規定軍事操作要領和原則的書。○[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名人和名言》:“[蘇州]的學子是聰明的,他們請[太炎先生]講國學,卻不請他講簿記學或步兵操典。”○[蕭乾]《往事三瞥》:“乍看,多像陸軍操典裏的一種姿式。”◆2.方言。關懷扶持。○[趙樹理]《三里灣?天成革命》:“我操典了他多半輩子,想不到今天他會反撲我這麼一下。”◆补义条目■方言。较量;比试。○徐光耀《平原烈火》:“你们打枪干么使?有种的下楼来咱们操典操典!”
操刀傷錦(操刀伤锦),◆《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子皮]欲使[尹何]為邑。○[子產]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願,吾愛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學焉,夫亦愈知治矣。’[子產]曰:‘不可。人之愛人,求利之也。今吾子愛人則以政,猶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傷實多。子之愛人,傷之而已,其誰敢求愛於子?……子有美錦,不使人學製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學者製焉,其為美錦不亦多乎?[僑]聞學而後入政,未聞以政學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後遂以“操刀傷錦”比喻不諳政事而出任官職必致敗事。○《藝文類聚》卷四六引[北魏][溫子昇]《西河王謝太尉表》:“常恐執轡輕輪,操刀傷錦。”○《北史?魏咸陽王禧傳》:“夫未能操刀而使割錦,非傷錦之尤,實授刀之責。”
操刀,◆1.持刀;執刀。○《左傳?襄公三十一年》:“猶未能操刀而使割也。”○[漢][王充]《論衡?順鼓》:“悉發國人,操刀把杖以擊之。”○[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一:“後盜有欲犯之者,乃先劫其姑,妻聞,操刀而出。”◆2.指持刀宰割。○[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肉行》:“坊巷橋市皆有肉案,列三五人操刀。”◆3.比喻做官任事。○[唐][李白]《武昌宰韓君去思頌碑序》:“君自[潞州][銅鞮]尉調補[武昌]令……兼操刀[永興],二邑同化。”○[唐][李白]《贈從孫義興宰銘》詩:“落筆生綺繡,操刀振風雷。”參見“操刀傷錦”。
操彈(操弹),◆糾舉彈劾。○《三國志?魏志?鍾繇傳》“[繇]又率諸將討破之”[裴松之]注引[三國][魏][魚豢]《魏略》:“既舉文書,操彈失理。”◆补义条目■弹奏乐器。○元关汉卿《普天乐·莺花配偶》曲:“新婚燕爾,苦盡甘來。也不索將琴操彈,也不索西廂和月待,盡老今生同歡愛,恰便似劉阮天台。”
操存,◆1.執持心志,不使喪失。語出《孟子?告子上》:“[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惟心之謂與!’”○《朱子全書》卷三:“為學之要,只在着實操存,密切體認自己身心上理會。”○[宋][李光]《贈趙璚夫》詩:“操存有約要真見,記問誇多只謏聞。”○[明][葉子奇]《草木子?原道》:“丹經言鼎鑪是安身立命也,採藥是收斂精神也,火候是操存之意也,沐浴是日新之功也,抽添是勤怠之節也。”○[明][彭時]《彭文憲公筆記》:“先生平昔涉歷艱險,操存有素,故禍福不足以動心。”◆2.指操守、心志。○[明]徐階《送司封仲芳楊子赴留都》詩:“願言勵操存,千里同襟期。”
操次,◆造次,輕率。
操場(操场),◆供體育活動及軍事操練的場所。○[丁玲]《夢珂》一:“操場上的人都急速的移動,打網球的幾個人也就隨着大眾向第八教室走去。”
操兵,◆1.執持與使用兵器。○《六韜?教戰》:“教操兵、起居、旌旗、指麾之變法。”○[宋][曾鞏]《湘冠》詩:“傖人操兵快如鶻,千百其旅巢深林。”◆2.操練兵卒。滇劇《牛皋扯旨》:“[老牛皋]在[太行山]操兵演馬,一心要殺[宋]王踏平[金]邦。”
操筆(操笔),◆執筆。謂作文。○《後漢書?陳球傳》:“[陳廷尉]宜便操筆。”○[三國][魏][嵇康]《難自然好學論》:“求安之士,乃詭志以從俗;操筆執觚,足容蘇息;積學明經,以代稼穡。”○[唐][韓愈]《順宗實錄四》:“[贄]操筆持紙,成於須臾。”○《金史?文藝傳上?胡礪》:“使賦詩以見志,[礪]操筆立成。”
操暴,◆暴躁,嗔怒。操,通“躁”。○《敦煌變文集?降魔變文》:“又更化出毒龍身,口吐煙雲懷操暴,雷鳴電吼霧昏天,礔礫聲揚似火爆。”○[元][喬吉]《金錢記》第四摺:“想着那俏人兒曾受爺操暴,休將[漢][相如]錯送了。”○[元][馬致遠]《任風子》第四摺:“你敢忍不的也我敢顯操暴。”
才操,◆才能操守。○《南齊書?文學傳?卞彬》:“[彬]才操不群,文多指刺。”
兵操,◆舊時指軍事操練。
冰操,◆高尚純潔的操守。○《晉書?慕容垂載記》:“方任卿以元相,爵卿以郡侯,庶弘濟艱難,敬酬勳烈,何圖[伯夷]忽毀冰操,[柳惠]倏為淫夫!覽表惋然,有慚朝士。”○[郭沫若]《南冠草》附錄:“傳與賦俱不可見,但其長於文筆,而冰操凜然,固毫無疑問。”
別鶴操(别鹤操),◆樂府琴曲名。○[晉][崔豹]《古今注》卷中:“《別鶴操》,[商陵][牧子]所作也。娶妻五年而無子,父兄將為之改娶。妻聞之,中夜起,倚戶而悲嘯。○[牧子]聞之,愴然而悲,乃歌曰:‘將乖比翼隔天端,山川悠遠路漫漫,攬衣不寢食忘餐!’後人因為樂章焉。”後用以指夫妻分離,抒發別情。○[唐][常建]《送楚十少府》詩:“因送《別鶴操》,贈之雙鯉魚。鯉魚在金盤,別鶴哀有餘。”○[明][何景明]《贈王文熙》詩之一:“泠泠朱絲絃,聽我《別鶴操》。”參閱《樂府詩集》卷五八。
本操,◆根本的操守。○[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政事》:“[殷仲堪]當之[荊州],[王東亭]問曰:德以居全為稱,仁以不害物為名。今宰牧華夏,處殺戮之職,與本操將乖乎?”
班操,◆指[明]時衛所軍隊輪班上京師操練的制度。○《明史?兵志二》:“﹝[萬曆]﹞四十年,給事中[麻僖]請恤班操之苦。”○[清][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兵制一》:“[中都]、[大寧]、[山東]、[河南]附近衛所,輪班上操,春班以三月至八月還,秋班以九月至二月還,有月糧,有行糧,一人兼二人之食,是歲有二十餘萬不耕而食之軍矣。此又衛所之制破壞於班操者也。”
八公操,◆琴曲名。○《樂府詩集?琴曲歌辭二?八公操》[宋][郭茂倩]題解:“一曰《淮南操》。○《古今樂錄》曰:‘[淮南王]好道,正月上辛,八公來降,王作此歌。’[謝希逸]《琴論》曰:‘《八公操》,[淮南王]作也。’”
喿「繰」004
2022-01-29 08:46·语料汇总
繰絲(缲丝),◆煮繭抽絲。○[唐][李白]《荊州歌》:“[荊州]麥熟繭成蛾,繰絲憶君頭緒多。”○[唐][元稹]《織婦詞》:“繰絲織帛猶努力,變緝撩機苦難織。”○[明][何景明]《養蠶詞》:“浮萍生葉麥落花,風簷繰絲鬥鳴車。”
繰車(缲车),◆抽繭出絲的工具。○[唐][王建]《田家行》:“五月雖熱麥風清,簷頭索索繰車鳴。”○[宋][蘇軾]《浣溪沙》詞之四:“蔌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繰車。”○[元][趙孟頫]《題耕織圖》詩之十八:“但聞繰車響,遠接村西東。”○[明][吳偉業]《麥蠶》詩:“簇箔同丘坻,繰車借桔槔。”
蠶繰(蚕缲),◆見“蠶繅”。
繰盆(缲盆),◆浸繭的盆。○《南齊書?皇后傳論》:“繰盆獻種,罔非耕織,佩管晨興,與子同事。”
喿「燥」050
2022-01-19 09:07·语料汇总
燥子,◆即臊子。方言。細切的肉。亦指烹調好加在別的食物中的肉末或肉丁。○[宋][吳自牧]《夢粱錄?肉鋪》:“且如豬肉名件,或細抹落索兒精、鈍刀丁頭肉、條攛精、竄燥子肉、燒豬煎肝肉。”○[宋][吳自牧]《夢粱錄?分茶酒店》:“食次名件甚多……燥子沙魚絲兒、清供沙魚拂兒、清汁鰻鰾、假團圓燥子、襯腸血筒燥子、麻菇絲筍燥子。”
燥灼,◆焦急如焚。○[唐][符載]《上襄陽楚大夫書》:“上無以供養尊長,下無以撫字孤稚,彷徨燥灼,內熱如疾。”
燥戰(燥战),◆激戰。○[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官一》:“奔救以皮傅,燥戰以錯行。”
燥葉(燥叶),◆枯葉。○[南朝][陳後主]《隴頭水》詩之一:“塞外飛蓬征,隴頭流水鳴。漠處揚沙暗,波中燥葉輕。”
燥邪,◆中医学名词。六淫之一。属阴邪,燥气易伤津液。燥邪所致疾病,常见目赤、口鼻唇舌干燥、干咳等症。其偏热者为温燥,偏寒者为凉燥。○《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8.25:“秋天的主气是‘燥’,燥邪影响人体就可产生燥病。”
燥濕(燥濕),◆見“燥溼”。
燥澀(燥涩),◆乾燥滯澀。○《法苑珠林》卷十二:“脣口乾枯,喉舌燥澀,身體屈弱,氣力綿微,喘息出聲,猶如挽鋸。”○[茅盾]《一個女性》七:“她覺得眼睛裏像塞進一塊熾炭那樣的燥澀,舌尖僵硬的像一塊木片。”
燥熱(燥热),◆1.猶炎熱。○[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十六:“太陽燥熱。柳樹有些發黃了。”○[康濯]《東方紅》第一章:“春末夏初,天氣多變。忽然一陣燥熱,忽然一陣陰涼。”○[姜樹茂]《小會計》:“太陽漸漸往西方轉去,但悶人的燥熱仍未減輕。”◆2.形容熱得難受。○[瞿秋白]《文藝雜著續輯?“矛盾”的繼續》:“那對過的屋頂上,似乎是點點滴滴的雪珠在那裏跳罷。可是,身上的確是覺得燥熱。”○[孟左恭]《草原的兒子》:“他兩眼開始冒金星,頭也發脹,渾身像酷暑在沙漠裏行走那樣燥熱。”○[黃裳]《新婚夫婦》:“行車的時刻全打亂了,每過十分鐘就有一部車子開出,旅客曬着依舊使人燥熱的秋天的太陽都有些不耐了。”◆3.形容心情煩躁。○[熊正國]《高爐邊的彝家》:“他一路往前走去,心裏越發燥熱起來。”◆4.指燥氣。中醫謂燥乃乾金之氣,熱是太陽之火。○《素問?五運行大論》:“故風寒在下,燥熱在上,溼氣在中,火游行其間,寒暑六入,故令虛而生化也。”○[王冰]注:“地體之中,凡有六入:一曰燥,二曰暑,三曰風,四曰濕,五曰寒,六曰火。”◆5.指熱症。○[清][計六奇]《明季北略?馬懋才<備陳大饑疏>》:“而食人之人,亦不免數日後面目赤腫、內發燥熱而死矣。”◆6.指藥性燥烈乾熱。○[宋][朱熹]《答周純仁書》之一:“又如多服燥熱藥,亦使人血氣偏勝,不得和平。”
燥氣(燥气),◆乾燥之氣。○《管子?幼官》:“八舉時節,君服青色,味酸味,聽角聲,治燥氣用八數。”○[尹知章]注:“春多風而旱,故治燥氣。”○《素問?氣交變大論》:“歲金太過,燥氣流行,肝木受邪。”
燥脾,◆痛快;快意。○《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五:“早知今日來忍辱,卻悔當初大燥脾。”○[清][孔尚任]《桃花扇?修札》:“俺[柳麻子],信口胡談,卻也燥脾。”○[清][李漁]《慎鸞交?目許》:“可笑[老侯]不達時務,硬扯個外路朋友,要走來搭席,未免礙手礙腳,不便燥脾,如何是好。”亦作“燥脾胃”。○《石點頭?莽書生強圖鴛侶》:“在下如今且放下哀怒悲離之處不講,只把極快活燥脾胃的事試說幾件。”○《說岳全傳》第二七回:“你看下邊有許多番兵來了,我等……下去殺他一個快活,燥燥脾胃,何如?”
燥皮,◆痛快;快意。○《石點頭?貪婪漢六院賣風流》:“再過幾時,就連這兩個粉頭,也都走了……只得把這院子賣去,燥皮幾日。”○《說唐》第二四回:“那[咬金]久不騎馬,在路上好不燥皮,把馬加鞭,上前跑去。”
燥裂,◆干裂。○《新闻晚报》2004.11.18:“在这样的秋末初冬,别人脸上因干燥而泛起疹子,嘴角因燥裂开口子,甚至时不时地悄悄挠挠发痒的后背,而她却容光焕发,蜜润一身。”
燥烈,◆1.燥熱猛烈。○[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四》:“夫燥烈之藥,加以煆煉,其力既猛,其毒亦深。”○《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五回:“碰了個不知起倒的醫生,還給他服點燥烈之品,正是潑油救火,恐怕他死得不快罷了。”◆2.猶強烈。○[沙汀]《記賀龍》四:“由於燥烈的寒凍,又剛才騎過馬,他跺腳搓手地嚷道:‘哎呀,這不冷死人嗎!’”◆补证条目■燥热猛烈。○蔡东藩《明史通俗演义》第七十回:“其實此類藥品,統非《神農本草》所載,燥烈穢惡,難以入口。”◆犹强烈。○《文汇读书周报》2007.11.10:“人心向往刚性,崇拜强者,社会则日益分裂,文化则日益燥烈。”
燥渴,◆1.口渴。○[清][蒲松齡]《聊齋志异?水莽草》:“有[祝生]造其同年某,中途燥渴思飲。”◆2.乾燥,迫切需要水分。○[茅盾]《三人行》十:“站在水車邊看清冷的水汩汩地灌到燥渴的田裏去。”
燥勁(燥劲),◆乾燥強勁。○《爾雅?釋地》“[江]南曰[揚州]”[邢昺]疏引[漢][李巡]曰:“[江]南,其氣燥勁,厥性輕揚。”
燥堅(燥坚),◆乾燥堅固。○[元][袁桷]《獻州交河縣先聖廟碑》:“禮殿弗虔,墉棟庳穿,我究我環,築營燥堅。”
燥急,◆1.乾渴得利害。○[清][蒲松齡]《聊齋志异?醫術》:“見一婦漉野菜,菜多水寡,盎中濃濁如涎。○[張]燥急難堪,便乞餘瀋飲之。”◆2.焦躁不安。○[清][蒲松齡]《聊齋志异?湘裙》:“一日,雙媒來為[阿小]議姻,中饋無人,心甚燥急。”○[清][蒲松齡]《聊齋志异?任秀》:“[張]在側,又促逼令歸。三客燥急。”一本作“躁急”。
燥火,◆1.烈火。○《西游記》第六二回:“單道[唐三藏]師徒四眾……借得純陰寶扇,搧熄燥火遙山。”◆2.比喻焦急煩躁的心情。○[清][蒲松齡]《聊齋志异?青娥》:“方將下山,而歸路已迷,心中燥火如燒。”
燥剛(燥刚),◆1.乾燥剛勁。○《爾雅?釋地》“[漢]南曰[荊州]”[邢昺]疏引[漢][李巡]曰:“[漢]南,其氣燥剛,稟性彊梁,故曰[荊]。”○[宋][李覯]《袁州學記》:“厥土燥剛,厥位面陽,厥材孔良。”◆2.指燥烈乾熱的藥。○[宋][范成大]《問天醫賦》:“燥剛以發舒,酸苦以湧洩;杵臼無停鳴,鐺鼎不暇滌。”
燥髮(燥发),◆謂胎毛始乾。指年少。○[明][袁宗道]《明吏部尚書汪公墓志銘》:“夫太宰公者,即[宗道]燥髮時所稔聞[少泉先生]者也。”○[清][黃蛟起]《西神叢語?華叔陽》:“[錦華]為媵時尚燥髮,稍長,玉質天秀。”○[王闓運]《祭常都尉文》:“六十無兒,女未燥髮;人窮天窮,奄然遂沒。”
燥不搭,◆怪難為情。○《醒世姻緣傳》第十一回:“那伙婆娘……連那睡鞋合那‘陳媽媽’都翻將出來,只沒有甚麼牌夾。自己也甚沒顏面,燥不搭的,大家都去了。”
燥筆(燥笔),◆[中國]書畫術語。謂用筆含墨量甚少。○[宋][洪邁]《容齋續筆?州縣牌額》:“[紹熙]元年,添差通判[盧瑢],悉以所作隸字,換郡下扁牓……郡人以為字多燥筆,而於州牌尤為不嚴重,私切憂之。”
燥暴,◆1.猶勇猛。○[元][秦簡夫]《趙禮讓肥》第二摺:“寬展那猿猱臂,側坐着虎熊腰,雄糾糾施呈那燥暴。”◆2.猶粗野。○[元][無名氏]《符金錠》第四摺:“情理這[韓松]使燥暴,腦背後都來到,俺這裏[鄭恩]暗暗的藏,他那裏不住聲高高的鬧。”◆3.暴躁。○[清][李漁]《蜃中樓?傳書》:“況且我叔父的心性,最是燥暴,當初洪水九年,皆他一怒所激。”
邪燥,◆中醫指使人耗傷津液的邪氣或藥性。○[明][沈德符]《野獲編?內閣二?新鄭論事矛盾》:“[保]([馮保])私進邪燥之藥,以損聖體,先帝遂至彌留。”
閒燥(闲燥),◆寬靜高敞(之處)。○《漢書?丙吉傳》:“時[宣帝]生數月,以皇曾孫坐[衛太子]事繫,[吉]見而憐之。又心知太子無事實,重哀曾孫無辜,[吉]擇謹厚女徒,令保養曾孫,置閒燥處。”○[顏師古]注:“閒讀曰閑,閑,寬靜之處也。燥,高敞也。”○[唐][李德裕]《陰德論》:“[丙丞相]於[史皇孫],微君臣之分,無親戚之情,而保養曾孫,仁心惻隱,置於閒燥,給以私財。”
頑燥(顽燥),◆質地粗劣乾枯。○[宋][袁文]《瓮牖閑評》卷六:“舊聞鳳咮龍尾硯,至今人以為寶。然《苕溪漁隱》載:鳳咮,乃[建州][鳳凰山],土色膏腴,特宜植茶,石殊少,亦頑燥非材也。”
推燥居濕(推燥居湿),◆把乾燥處讓給幼兒,自己睡在幼兒便溺後的濕處。極言撫育幼兒的辛勞。○《孝經援神契》:“母之於子也,鞠養殷勤,推燥居濕,絕少分甘。”○《後漢書?獨行傳?李善》:“親自哺養,乳為生湩,推燥居濕,備嘗艱勤。”○《太平御覽》卷七三九引[晉][皇甫謐]《自序》:“[士安]每病,母輒推燥居濕,以複易單。”
生髮未燥(生发未燥),◆胎髮未乾。因以指孩童之時。語本《宋書?索虜傳》:“[燾]大怒,謂[奇]曰:‘我生頭髮未燥,便聞[河南]是我家地。’”[宋][陳亮]《中興論》:“昔[宋文帝]欲取[河南]故地,[魏][太武]以為‘我自生髮未燥即知[河南]是我境土,安得為[南朝]故地。’故[文帝]既得而復失之。”
熱燥燥(热燥燥),◆形容燥熱。○[康濯]《春種秋收?第一步》:“事實上沒法藏,只好埋着頭,渾身熱燥燥地亂轟響着,抓住小鋤鋤他那剩下不多的一點地。”○[曹禺]《雷雨》第三幕:“人們心裏還是熱燥燥的,期望再來一次雷雨。”
熱燥(热燥),◆1.焦躁;焦急。○[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七:“為姐姐受了[張郎]的定約,那畜生心頭熱燥。對甫成這一段兒虛脾,望姐姐肯從前約。”◆2.猶燥熱。○[元][岳伯川]《鐵拐李》第二摺:“怪道這等熱燥,快脫了者,我身上衣服儘勾了也。”參見“燥熱”。◆补证条目■犹燥热。○张爱玲《被窝》:“可是空荡荡地,面积太大,不容易暖和;热燥起来,又没法子把脚伸出去。”
乾燥(干燥),◆1.猶乾旱。○《管子?度地》:“春三月,天地乾燥,水糾列之時也。”○《漢書?溝洫志》:“春夏乾燥少水時也,故使[河]流遲,貯淤而稍淺。”◆2.失去水分;缺少水分。○[漢][王充]《論衡?商蟲》:“穀乾燥者,蟲不生。”○《法苑珠林》卷一一四:“脣舌乾燥,耳鼻焦閉,五臟內煎,津液外竭。”○《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遇夫》:“丫頭又忙掇過一碗湯來,說:‘飯乾燥,吃些湯罷!’”◆3.枯燥,沒有趣味。○[夏丏尊][葉聖陶]《文心》十八:“算學書上的文字,雖說乾燥無味,但正確細密,實為他科書籍所不及。”○[茅盾]《夜讀偶記?中國文學史上現實主義與反現實主義的鬥爭》:“《大雅》和《頌》的文學語言那就是廟堂中的語言,即後世所謂‘雅言’,裝模作樣,官氣十足,乾燥無味。”◆4.乾澀,不甜潤。○[巴金]《家》九:“祖父的聲音又乾燥,又嚴厲。”徐遲《財神和觀音》:“那一笑乾燥得像荒漠上的鷹叫。”◆5.喻困難;拮据。○《朱子語類》卷七二:“是盡乾燥處困之極,事無可為者。”○《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長安》:“看看家中金銀搬完,屯鹽賣完,手中乾燥,央人四處借債。”◆6.乾凈。○[明][沈鯨]《雙珠記?纊衣寄詩》:“東宮的尿瓶傾洗得乾淨,公主的夜桶收拾得乾燥。”◆补证条目■枯燥;没有趣味。○《朱子语类》卷八十:“〔《詩》〕須是讀熟了,文義都曉得了,涵泳讀取百來遍,方見得那好處……見公每日説得來乾燥,元來不曾熟讀。”
炮燥,◆1.灼熱。○《西游記》第四一回:“這[大聖]一身煙火,炮燥難禁,徑投於澗水內救火。”◆2.由於心中煩躁而感到身上燥熱。○《紅樓夢》第二十回:“何嘗不穿着,見你一惱,我一炮燥就脫了。”◆补义条目■烦躁;恼怒。○《初刻拍案惊奇》卷二:“潘公炮燥道:‘想是他來家説了甚么謊,您家要悔賴了,别嫁人,故裝出圈套,反來問信麽?’”
惱燥(恼燥),◆猶惱火。○《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四:“我們本官最怕鄉里來纏,門上不敢稟得,怕惹他惱燥。”○《清夜钟》第八回:“打了尼姑,將二兄的管門人也打起來。王氏知道,甚是惱燥。”
明燥,◆明亮乾燥。○《左傳?昭公三年》“湫隘囂塵,不可以居,請更諸爽塏者”[唐][孔穎達]疏:“以所居下濕塵埃,故欲更於明燥之處。”
辣燥,◆厲害;潑辣。○《儒林外史》第二七回:“現今這小廝傲頭傲腦,也要娶個辣燥些的媳婦來制着他纔好。”○《醒世姻缘传》第四四回:“狄親家婆雖是有些辣燥,却是個正經的婦人,不是那等没道理的歪憋。”又第六八回:“那狄員外的婆子相氏,好不辣燥的性子,這明水的人,誰是敢在他頭上動土的?”
枯燥,◆1.乾枯,乾燥。○[漢][蔡邕]《蟬賦》:“聲嘶嗌以沮敗,體枯燥以冰凝。”○《後漢書?方術傳下?華佗》:“死胎枯燥,埶不自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荏蓼》:“蓼……又長,更剪,常得嫩者”原注:“若待秋,子成而落,莖既堅硬,葉又枯燥也。”○[宋][陸游]《跋火井碑》:“予昔在征西幕府,嘗得小校言[火山軍]地枯燥,不可耕。”○[清][龍啟瑞]《上梅伯言先生書》:“終日卒卒,唇吻枯燥,逮晚不得休息。”◆2.單調,無趣味。○[明][胡應麟]《詩藪?近體上》:“故習[杜]者,句語或有枯燥之嫌,而體裁絕無靡冗之病。”○[瞿秋白]《餓鄉紀程》十三:“十天以來,我的生活一發無味,枯燥。”徐遲《哥德巴赫猜想》:“枯燥無味的代數方程式,卻使他充滿了幸福,成為唯一的樂趣。”◆补证条目■单调;无趣味。○《朱子语类》卷一一五:“兩日來反覆爲看所説者,非不是;但其中言語多似不自胸中流出,原其病祇是淺耳,故覺見枯燥,不甚條達。”
口燥唇乾(口燥唇干),◆亦作“口乾舌燥”。亦作“口乾舌焦”。◆形容口渴、焦灼或說話過多。○《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十一?善哉行》:“來日大難,口燥唇乾。今日相樂,皆當喜歡。”○[葉聖陶]《未厭集?小病》:“差不多一切的焦躁和亂想都會集中到這上頭去。於是口乾舌燥,頭裏岑岑地作響。”○[柯岩]《東方的明珠》:“那時,是她和她一起制定計劃,一起講課,真是講得口乾舌燥,磨破了嘴皮。”○[袁靜]《伏虎記》第二回:“指導員跟他平心靜氣地講道理,講得口乾舌焦。”
口乾舌燥(口干舌燥),◆見“口燥唇乾”。
亢燥,◆高爽乾燥。○[元]《適耕堂為吳琴汪壽甫扁而賦之》詩:“衣冠濟楚信行惇,築室亢燥依山根。”
急燥,◆見“急躁”。
合燥,◆见“合造”。
豪燥,◆舒暢。○《醒世恒言?賣油郎獨占花魁》:“[美娘]連喫了二碗,胸中雖然略覺豪燥,身子兀自倦怠。”
旱燥,◆干燥。○《淮南子·天文训》“大旱,苽封熯”汉高诱注:“苽,蔣草也。生水上,相連特大如薄者也,名曰封。旱燥,故熯也。”○晋王嘉《拾遗记·蜀》:“旬日,火從庫内起,燒其珠玉十分之一,皆是陽燧旱燥,自能燒物。”○《法苑珠林》卷二三:“其後天甚旱燥,風起亦駛,少年輩密共束炬擲其屋上,三擲三滅。”
刮刮燥燥,◆同“刮刮匝匝”。◆《英烈傳》第三六回:“﹝[朱亮祖]﹞因帶了七八隻一樣兒飛舸,載了蘆荻,置了火藥,趁着上風,把火刮刮燥燥的直放下來。”
高燥,◆1.指高而乾燥之地。○[漢][司馬相如]《子虛賦》:“其高燥則生葴菥苞荔。”◆2.地勢高而乾燥。○《南史?夷貊傳下?高昌國》:“其地高燥,築土為城,架木為屋,土覆其上。”○[明][唐順之]《書瘞枯骨志碑陰》:“[褚]生父[怡]閒又以河壖地卑濕逼水,非所以棲骨,乃割菜地之一隅以瘞之,於是城旁枯骨得盡瘞焉,而又得高燥地以免於後日水嚙之患。”◆补证条目■地势高而干燥。○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六:“〔文穎〕過界止宿,夜三鼓時,夢見一人跪前曰:‘昔我先人,葬我於此,水來湍墓,棺木溺,漬水處半,然無以自温。聞君在此,故來相依。欲屈明日暫住須臾,幸爲相遷高燥處。’”
煩燥(烦燥),◆同“煩躁”。○[曹禺]《雷雨》第三幕:“[魯家]現在才吃完晚飯,每個人的心緒都是煩燥的。”○《元典章?吏部三?醫官》:“假令有人病頭疼,身體拘急,惡寒,無汗,寒多,熱少,面色慘而不舒,腰脊疼痛,手足指末微厥,不煩燥,其脈浮而緊澀者,名為何證?”
發燥(发燥),◆猶發急。○《白雪遺音?馬頭調?祭灶》:“俺也買不起糖瓜,俺也蒸不起年糕。虔心一條又到了三十日,手裏無錢乾發燥。”
唇乾舌燥,◆见“唇乾口焦”。
暴燥,◆同“暴躁”。◆《紅樓夢》第二十回:“[寶玉]笑道:‘何嘗沒穿?見你一惱,我一暴燥,就脫了。’”◆暴晒。○唐王焘《外台秘要方》卷十三:“取桑根白皮切三升,暴燥作湯,淋取汁,浸小豆二升。”○宋唐慎微《证类本草》卷一:“凡丸散藥,亦先切細,暴燥乃擣之。”○《广群芳谱》卷九七:“其草暴燥色青白堪用,若陰乾便黑爛鬱壞矣。”◆干枯;枯竭。○明朱摇镀占梅健肪硪黄呔牛骸胺虮┛示墴嵘酰腠理開,汗大泄,而津液暴燥。”
燥莽,◆謂因焦躁而魯莽行事。○[明]徐元《八義記?孤兒耀武》:“他賣弄百步穿楊,自逞強,使[屠程]燥莽、燥莽,攀弓箭搭上絲韁,連射去三矢齊響。”
喿「澡」024
2022-01-15 00:27·语料汇总
沖澡,◆亦作“冲澡”。淋浴。○《人民日报》1995.1.14:“工地指挥武斌6天前把冲澡毛巾带在身上,到现在还没有派上用场。”○《新民晚报》2008.1.6:“三伏天,闷热,不常出门,又经常需要冲澡,没有凉拖鞋,很是不方便。”
灌澡,◆洗澡。○《法苑珠林》卷四五:“洗沐是清昇之本,灌澡為澄潔之原。”
沐澡,◆洗頭洗澡。○[唐][李百藥]《登葉縣故城謁沈諸梁廟》詩:“客行殊未已,沐澡終期吉。”
洗澡,◆1.用水洗除身上污垢。○[唐][于鵠]《過凌霄洞天謁張先生祠》詩:“鍊蜜敲石炭,洗澡乘瀑泉。”○《儒林外史》第四五回:“打發人來請他兄弟兩個到糟房裏去洗澡。”○[冰心]《超人?離家的一年》:“身上要潔凈,要常洗澡。”◆2.指游泳。○[沈從文]《從文自傳?我上許多課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書》:“他不只教他們擺陣,甚至於還教他們洗澡賭博。”○[沈從文]《從文自傳?我上許多課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書》:“我們洗澡可常常到上游一點去,那裏人既很少,水又極深,對我們才算合式。”◆3.舊時指娼妓從良後又賣淫。
澡荺u003c/span>,◆补证条目■洗涤。亦作“澡溉”。○清王猷定《彭彦伯藏书序》:“然則先生之嗜書,匪徒獵虚名,誇南面百城之雄,良繇靈山遠壑澡溉胸中,如子長歷盡名山大川,而讀老子柱下之藏。”
澡蕩(澡荡),◆洗除。○《新唐書?陳子昂傳》:“比大赦,澡蕩群罪,天下蒙慶,咸得自新。”
澡豆,◆古代洗沐用品。用豬胰磨成糊狀,合豆粉、香料等,經自然乾燥而製成的塊狀物。有去污和營養皮膚的作用。○[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紕漏》:“婢擎金澡盤盛水,琉璃碗盛澡豆。”○[宋][彭乘]《墨客揮犀》卷十:“﹝[王荊公]﹞面黧黑,門人憂之,以問醫人,曰:‘此垢汗,非疾也。’進澡豆令公洗面。”○[清][和邦額]《夜譚隨錄?陳寶祠》:“童子進澡豆,浴訖,更新衣。”
澡罐,◆僧人盛盥漱用水的器皿。○[南朝][梁][陶弘景]《授陸敬游十賚文》:“賚爾鋀石澡罐,手巾為副,可以登齋朝拜,出入盥漱。”○[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僧伽藍國》:“[伽藍]內南佛堂中有佛澡罐,量可斗餘,雜色炫耀,金石難名。”
澡行,◆謂使品行純真。○[明][屠隆]《曇花記?上游天界》:“學道始自鞭心,登真必由澡行。”
澡練(澡练),◆猶修煉。○[晉][束晰]《讀書賦》:“澡練精神,呼吸清虛。”○[唐][韓偓]《夢仙》詩:“澡練純陽功力在,此心惟有玉皇知。”
澡盤(澡盘),◆古代盥洗用具。○[三國][魏][曹操]《上雜物疏》:“御雜物有純銀盤,又有容五石銅澡盤也。”○[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紕漏》:“[王敦]初尚主,如廁……既還,婢擎金澡盤盛水,琉璃碗盛澡豆,因倒箸水中而飲之,謂是乾飯,群婢莫不掩口而笑。”○《南史?劉之遴傳》:“獻古器四種于東宮……其第四種,古製澡盤一枚。”
澡瓶,◆僧人用以貯水的容器。
澡灑(澡洒),◆洗滌。○《三國志?魏志?管寧傳》:“夏時詣水中,澡灑手足,闚於園圃。”
澡身,◆洗身使潔凈。引申為修持操行。○[三國][魏][嵇康]《幽憤》詩:“澡身滄浪,豈云能補。”○[隋][江總]《攝山栖霞寺》詩:“澡身事珠戒,非是學金丹。”參見“澡身浴德”。
澡身浴德,◆《禮記?儒行》:“儒有澡身而浴德。”○[孔穎達]疏:“澡身,謂能澡潔其身不染濁也;浴德,謂沐浴於德以德自清也。”謂修養身心,使之高潔。○[三國][魏][曹操]《與王脩書》:“君澡身浴德,流聲本州。”○[南朝][梁][沈約]《謝齊竟陵王教撰高士傳啟》:“賢者避世,聲煥《典》《墳》,豈徒激貪勉競,澡身浴德而已。”
澡刷,◆洗刷。○[唐][陸龜蒙]《<白鷗>詩序》:“儔侶不得命嘯,塵埃不得澡刷,雖蒙人之流賞,亦天地之窮鳥也。”引申為砥礪。○[宋][蘇舜欽]《高山別鄰幾》詩:“器成必刓琢,德盛資澡刷。”○《南齐书·卞彬传》:“攝性懈惰,嬾事皮膚,澡刷不謹,澣沐失時。”
澡堂,◆浴室。供人洗澡的地方。○《儒林外史》第二五回:“他父子兩個,在上河澡堂子裏洗了一個澡。”○[郭沫若]《橄欖?人力以上》:“我的女人帶着三個兒子到澡堂裏去了。”
澡洗,◆沐浴;盥洗。○《北史?真臘傳》:“以右手為淨,左手為穢,每旦澡洗,以楊枝淨齒。”○[元][周達觀]《真臘風土記》:“所泊之家,有女育子,備知其事,且次日即抱嬰兒同往河內澡洗。”
澡心,◆1.改過自新。○《新唐書?李勉傳》:“[勉]入見帝曰:‘寇亂之汙半天下,其欲澡心自歸無繇。如盡殺人,是驅以助賊也。’”◆2.指去除內心雜念。○[明][張居正]《謝免自陳疏》:“臣謬蒙恩宥,愈切凌兢,退自省循,若為消弭,謹當澡心自勵,克己知非。”
澡形,◆猶澡身。○[南朝][梁][陶弘景]《授陸敬游十賚文》:“爾澡形潔藏,肴糧既去,宣導松朮,實資芳醑。”
澡雪,◆1.洗滌使之清潔;洗滌。○《文選?馬融<長笛賦>》:“溉盥汙濊,澡雪垢滓矣。”○[李善]注:“澡,洗手也。”○《魏書?釋老志》:“其為教也,咸蠲去邪累,澡雪心神。”○[宋][陸游]《雨後極涼》詩:“孰能痛澡雪,此道庶少進。”◆2.引申為高潔。○[魯迅]《墳?摩羅詩力說》:“其神思之澡雪,既至異於常人,則曠觀天然,自感神閟,凡萬匯之當其前,皆若有情而至可念也。”◆3.改正;洗雪。○[宋][李綱]《宮詞謝表》:“臣敢不澡雪前非,激昂晚節。”○《明史?寧王朱權傳》:“[宸潣]子[拱梃]上書為父澡雪,亦還爵。”
澡用,◆謂洗刷過錯而後敘用。○[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劉禹錫》:“宰相哀其才且困,將澡用之。”
澡浴,◆洗澡。○《三國志?魏志?倭人傳》:“已葬,舉家詣水中澡浴。”○《剪燈新話?聯芳樓記》:“夏月於船首澡浴,二女於窗隙窺見之。”◆补义条目■洗涤;置于水中清洗。○《西湖二集·吴山顶上神仙》:“公取像澡浴,安清浄處,像遂放光。”
澡滌(澡涤),◆洗刷。引申指辯白冤屈。○[明][張居正]《與浙江撫院書》:“今既在降調之列,他日尚可澡滌擢用。”
喿「懆」009
2022-01-10 08:59·语料汇总
懆懆,◆憂愁貌。○《詩?小雅?白華》:“念子懆懆,視我邁邁。”○[朱熹]集傳:“懆懆,憂貌。”○[明][張以寧]《題韓氏十景卷》詩:“[白霽][趙子]詩句好,三年不見心懆懆。”
暴懆,◆同“暴躁”。
憋懆,◆1.氣惱。○[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八:“憋噪,憋噪!似此活得也惹人恥笑。”○[元][鄭廷玉]《忍字記》第一摺:“這和尚故將人來憋皂,直寫的來恁般牢。”○[元][貫雲石]《小梁州》曲:“氣的我心下焦,空憋懆。”○[元][無名氏]《連環計》第二摺:“憋懆的我渾如癡掙,直似風顛,恰便是悶弓兒在心下熬煎,快刀兒腹內盤旋。”◆2.凶恨。○[元][湯式]《謁金門?客中戲示友人》曲:“[巽二]猖狂,[滕六]憋懆,透嚴威直到曉。”
惱懆(恼懆),◆亦作“惱躁”。◆懊惱,生氣。○[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一摺:“你老人家不要惱懆,難道你有活命之恩,我豈不思量報你。”○[元][無名氏]《小尉遲》第二摺:“老先兒不要惱躁,只望二位看顧着[尉遲公]為元帥,我小子為副帥好麼?”○元无名氏《刘弘嫁婢》第一折:“姑夫家來惱懆,我道爲甚麽來!没正經,姑夫無了子嗣,各人的造物,你可怎麽埋怨我?干我甚麽事!”○《二刻拍案惊奇》卷十:“我如今只要拿一匹粗麻布做件衰衣,與他家小廝穿了,叫他竟到莫家去做孝子,撩得莫家母子惱躁起來,吾每只一個錢白紙告他一狀,這就是五百兩本錢了。”
懆暴,◆暴躁。○[元][高文秀]《襄陽會》第二摺:“兀那將軍,何故如此懆暴?有仗劍殺我之心也。”○[元][李好古]《張生煮海》第二摺:“眼見的那箇女子,看的你中意了,只是龍神懆暴,怎生容易將愛女送你為妻?”
懆惡(懆恶),◆暴躁;嗔怒。○《敦煌變文集?唐太宗入冥記》:“判官懆惡,不敢道名字。”○[蔣禮鴻]通釋:“懆惡,就是暴躁、嗔怒。”
懆剋(懆克),◆苛急。○[漢][應劭]《風俗通?怪神?世間多有狗作變怪》:“賦役重數,刑罰懆剋。”○[吳樹平]校釋:“‘懆’與‘慘’同。”
懆勞(懆劳),◆騷動;攪擾。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國?天父下凡詔書(一)》:“昨夜[周錫能]同[朱八]誘惑小子去投妖……意欲今晚回來,然後稟報,不覺至懆勞天父下凡,小子知罪,求天父格外開恩。”
焦懆,◆同“焦躁”。◆[元][白樸]《梧桐雨》第四摺:“一會家心焦懆,四壁廂秋蟲鬧。”○[明][馮惟敏]《鎖南枝?題怨》曲:“心中焦懆,盼不到參橫月落,如何是好!”○《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花關索認父傳》:“[張飛]聽得心焦懆,持刀出陣與他爭。”○宋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五出:“〔外〕媽媽,爲何恁地發怒?〔末〕縣君每常恁地。〔净〕孩兒要出路,又是我苦,你道焦懆不焦懆!”
喿「臊」022
2021-12-16 08:46·语料汇总
扯臊,◆胡說,胡扯。○《紅樓夢》第七回:“[鳳姐]啐道:‘呸!扯臊!他是“哪吒”我也要見見。’”
放屁辣臊,◆詈詞。比喻胡言亂話。○《水滸傳》第二一回:“外人見押司在這裏,多少乾熱的不怯氣,胡言亂語,放屁辣臊,押司都不要聽。”○《金瓶梅詞話》第八一回:“不料[韓道國]正陪眾客商在席上吃酒,聽見[胡秀]口內放屁辣臊,心中大怒。”亦作“放屁喇撒”、“放屁辣騷”。○《二刻拍案驚奇》卷三一:“不教人來兜攬,任他放屁喇撒一出,沒興自去。”○《野叟曝言》第二五回:“便算是大盜宮女,咱放走了,須到不的你這廝來放屁辣騷!”
膏臊,◆犬膏。古代調味八珍之一。○《周禮?天官?庖人》:“凡用禽獻……夏行腒鱐,膳膏臊。”○[鄭玄]注引[杜子春]曰:“膏臊,犬膏。”○《禮記?內則》:“夏宜腒鱐,膳膏臊。”○[鄭玄]注:“犬膏臊。”○[孔穎達]疏:“膏臊,犬膏也。”
害臊,◆害羞。○《紅樓夢》第五十回:“不這麼說呢,還有臉先要五十兩銀子,真不害臊。”○《兒女英雄傳》第三七回:“[安太太]不等老爺說完便啐了一口道:‘呸!不害臊!’”[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二部七:“[白大嫂子]笑着招呼[劉桂蘭],叫她也過去,可是她不來,[白大嫂子]拉着她的手說道:‘來,害什麼臊呀?’”
狐臊,◆即狐臭。
花臊,◆亦作“花噪”。◆猶美麗;漂亮。
葷臊(荤臊),◆指有辛味的菜與肉類。
辣臊,◆腥臭氣。○《水滸傳》第二一回:“外人見押司在這裏,多少乾熱的不怯氣,胡言亂語,放屁辣臊。押司都不要聽。且只顧飲酒。”
老臊胡,◆……..本指多鬚髯的胡人,後泛稱絡腮鬍鬚。○[清][梁同書]《直語補證》:“老臊胡,俗以多髯連鬢者為落腮鬍,其實非也……胡人頷下多髯,故俗有此稱。”
怕臊,◆害羞。○《紅樓夢》第五二回:“何苦來!又打趣我做甚麼?我還不怕臊呢,你倒握起臉來了。”
臊根,◆指男性生殖器。○《西游記》第八一回:“那怪把[行者]使個絆子腿,跌倒在地,口裏心肝哥哥的亂叫,將手就去掐他的臊根。”
臊皮,◆戲弄;亂開玩笑。○《紅樓夢》第九九回:“我在這裏和姨太太想你[林妹妹],你來慪個笑兒還罷了,怎麼臊起皮來了。”○《三俠五義》第一○四回:“欺負他是個孤行的婦女,也不過是臊皮打哈哈兒,並無誠心要把他怎麼樣。”○[李劼人]《死水微瀾》第五部分九:“第一,是任你官家小姐,平日架子再大,一旦被痞子臊起皮來,依然沒辦法,只好受欺負。”○[峭石]《六月的田野》三:“全[向陽坡],誰敢這樣臊他這書記的皮?”
臊聲(臊声),◆醜聞。○《魏書?閹官傳?抱老壽》:“風聞前[洛州]刺史[陰平子][石榮]、積射將軍[抱老壽]恣蕩非軌,易室而姦,臊聲布於朝野,醜音被於行路。”
臊陀,◆梵語鸚鵡的音譯。○[唐][玄應]《一切經音義》卷十九:“臊陀,梵言鸚鵡,鳥名。”○《翻譯名義集?畜生》:“臊陀,或叔迦婆嘻,此云鸚鵡。”
臊腥,◆1.臭惡的氣味。○[唐][元稹]《古社》詩:“狐惑意顛倒,臊腥不復聞。”◆2.借指塵世的醜惡。○[唐][劉復]《經禁城》詩:“金石非汝壽,浮生等臊腥。”
臊子,◆I詈詞。猶言臭貨。○[明][湯顯祖]《牡丹亭?圍釋》:“氣也氣也!這臊子好大膽,快取鎗來。”◆II肉末,細剁的肉。○《水滸傳》第三回:“奉着經略相公鈞旨,要十斤精肉,切做臊子。”
山臊,◆即山魈。○[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
生臊,◆腥臭味。○[晉][葛洪]《抱樸子?詰鮑》:“棄鼎鉉而為生臊之食,廢針石而任自然之病。”
討臊(讨臊),◆謂自找羞辱、難堪。○《紅樓夢》第七三回:“我自己臊還臊不過來,還去討臊去?”
腥臊,◆1.腥臭;腥臭的氣味。○《荀子?榮辱》:“鼻辨芬芳腥臊,骨體膚理辨寒暑疾養。”○[唐][李商隱]《楚宮》詩:“空歸腐敗猶難復,更困腥臊豈易招。”○[宋][文天祥]《賈家莊》詩:“行邊無鳥雀,臥處有腥臊。”○[聞一多]《紅燭?孤雁》:“光明底追逐者啊!不信那腥臊的屠場,黑暗的煙灶。”◆2.泛指水產動物。○《太平廣記》卷三○九引[唐][李玫]《纂异記?蔣琛》:“是知溺名溺利者,不免為水府之腥臊。”◆3.借喻醜惡的事物。○《國語?周語上》:“國之將亡,其君貪冒辟邪,淫佚荒怠,麤穢暴虐,其政腥臊,馨香不登。”○[韋昭]注:“腥臊,臭惡也。”◆4.借指寇盜、叛軍等。○[唐][杜甫]《喜聞官軍已臨賊寇二十韻》:“誰云遺毒螫,已是沃腥臊。”○[仇兆鰲]注:“毒螫、腥臊,指賊黨。”○[清][朱琦]《感事》詩:“焚掠為一空,腥臊未湔洗。”
羞臊,◆1.害羞。○《紅樓夢》第一一八回:“只見有兩個宮人打扮的,見了[巧姐],便渾身上下一看,更又起身來拉着[巧姐]的手瞧了一遍……倒把[巧姐]看得羞臊。”○[康濯]《春種秋收》:“豐潤的臉上透着粉紅的嫩氣,穩重的神色當中不露半點羞臊。”◆2.使害羞。○[孫犁]《白洋淀紀事?紀念》:“這是拿出來叫你看看,羞臊你哩!”
遺臊撒糞(遗臊撒粪),◆撒尿拉屎。喻臭名四播。○[清][孔尚任]《桃花扇?拒媒》:“我們也走罷,乾發虛,沒鈔分,遺臊撒糞。”
喿「劋」001
2022-01-29 08:39·语料汇总
屠劋,◆見“屠勦”。
宝坤取名斋,为您量身打造宝宝佳名,是您宝宝取名不二的选择,添加微信:abao21666 备注:宝坤免费送您10个好名!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kqmz.com/5257.html